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麻六记酸辣粉事件敲响警钟:代工模式下的食品安全治理亟待加强

   时间:2025-08-07 08:26:23 来源:虎嗅APP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一起涉及知名餐饮品牌麻六记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报道,该品牌的270g规格酸辣粉被消费者投诉存在粉饼发白、发霉以及刺鼻异味的问题。随后,多地消费者发现,开市客超市已经下架了麻六记酸辣粉,猜测这或许与产品质量问题有关。

7月27日,作为麻六记酸辣粉代工厂的四川白家阿宽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表声明,承认部分批次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存在不足,可能导致产品受到环境细菌污染,出现湿粉饼保质期缩短或霉变的情况。次日,麻六记公开向消费者道歉,并承诺将全力推进退货及补偿方案。

此次事件不仅仅是对麻六记的一次质量风波挑战,更是暴露出了整个食品供应链中的治理漏洞。当品牌方、代工厂与零售商构成三角链条时,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成为食品安全危机的触发点。麻六记酸辣粉事件背后,凸显的是贴牌代工模式下品牌方对供应链管理的不足。

事实上,这并非麻六记首次在产品质量上引发争议。早在2023年3·15期间,中国食品安全网就曾指出,麻六记宣传的“红薯粉”产品中实则掺杂了价格更低的木薯粉、蕨根粉,并添加了虽合法但长期风险未明的硫酸铝铵(俗称明矾),涉嫌误导消费者。

此次酸辣粉霉变事件发生后,麻六记的治理失位问题进一步暴露。品牌方不仅未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披露问题,而是在消费者爆料、开市客主动召回、代工厂道歉后,才被动作出回应。这种“被动响应”反映出品牌方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严重的监管真空,过度依赖代工厂的自我监管。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白家阿宽食品并非仅为麻六记代工。据公开资料,该代工厂还为李子柒、三只松鼠、百草味等多个知名品牌提供代工服务。这种“多品牌共线代工”模式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带来了治理上的脆弱性。多品牌共享同一套原料采购、生产人员、质量控制机制,使得代工厂难以完全区分不同品牌之间的标准差异,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

代工经济作为一种效率优先的商业组织方式,允许品牌方专注于市场、设计与渠道,而将生产环节外包。然而,在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语境下,代工模式却造成了一个关键问题:治理责任与价值分配相脱节。品牌方拥有溢价能力与消费者信任,却将生产风险转嫁给代工厂,形成了“道德外包”结构。一旦代工厂发生问题,品牌方往往难以及时识别、介入甚至止损,导致消费者信任崩塌。

类似麻六记这样因代工治理不善而引发的食品安全危机并非个例。近年来,以来伊份为代表的同样以代工模式为主的食品品牌也多次陷入争议。今年5月,有消费者反映在来伊份购买的蜜枣粽中吃出疑似“带血创可贴”的异物,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代工模式下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

从ESG角度看,代工模式下的治理“裂口”不仅影响品牌声誉和消费者信任,还可能引发系统性危机。由于许多网红品牌并不拥有自建工厂,而是依赖“同厂代工”的通用模板,一旦某一品牌因同厂产品出现问题而曝光,其他共线品牌也会受到牵连。代工模式缺乏“最小污染单元”,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条品牌链都可能受损,形成系统性信任缺口。

因此,加强代工模式下的供应链治理已成为品牌方不可忽视的责任。品牌方应明确自身在ESG治理中的责任,强制披露供应链分级管理体系,明确代工厂审核、抽检、惩戒机制。同时,与代工方签署包括碳排放监控、劳工标准、工艺数据上传、第三方审计等内容的合规治理协议,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利用IoT、AI等技术手段实现生产数据可视化,建立车间级ESG数据上链机制,提升对代工厂的“软监管”能力。

食品安全不是良心工程,而是治理工程。麻六记事件再次提醒整个行业,贴牌代工如果不纳入品牌ESG治理框架,将成为食品行业最大的“灰犀牛”。品牌方应摒弃重营销、轻治理的战略短视,将提升治理能力作为长远发展的基石。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