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领域,大模型的兴起无疑重塑了产业格局,但其对人类生产模式的颠覆性影响却尚未完全显现。这一现象背后,并非技术力量的不足,而是当前大模型的应用仍局限于“工具赋能”的初级阶段,其潜力被限制在碎片化的应用场景中,未能成为推动生产逻辑重构的核心动力。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曾指出,大模型的能力已相当强大,甚至超越了很多人,但其潜力尚未被充分发掘。而发掘这一潜力的关键,在于专业的AI智能体(AI Agent),一个能够自主运用AI规划并执行任务的软件系统。
市场数据已经显示了这一工具的价值与前景。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的报告,AI智能体市场的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51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47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4.8%。然而,在这一爆发式增长背后,行业却隐藏着隐忧。Gartner的研究显示,当前70%的智能体产品属于“功能冗余的半成品”,既无法承接大模型的技术潜力,也难以真正解决产业场景中的实际问题。
面对这一行业诉求,360旗下的纳米AI自今年6月推出以来,始终聚焦于行业真实业务场景进行迭代升级。8月1日,纳米AI完成了双重升级,品牌名称从纳米AI超级搜索简化为纳米AI,产品能力则从超级智能体进化为多智能体蜂群。这一进化直击了智能体产业落地的核心矛盾,通过多个专业化智能体的协同联动,既避免了单一智能体功能冗余的弊端,又能精准嵌入企业复杂业务场景的每一个环节,让AI从“浅层展示”走向“深度赋能”。
纳米AI的升级不仅代表了智能体从单一个体到L4级多智能体蜂群的进化,更在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这一进化依托三大核心技术:异构同源的通信机制、并行执行的引擎和共享记忆。这些技术共同构建了智能体高效协作的基础,使得多智能体蜂群能够像蜂群一样,通过高效分工协作,系统性地解决跨领域复杂任务的执行难题。
在产业应用方面,纳米AI的多智能体蜂群已经渗透到内容生产、电商等多个场景。在内容生产行业,传统视频制作模式长期面临协作复杂、效率偏低的问题。但纳米AI能够自主启动全流程创作,用户只需输入一句话,就能生成一条符合预期的完整视频。这一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视频制作的效率与稳定性,更以能够支持长达10分钟左右的长视频生产,印证了多智能体蜂群的决定性价值。
在电商领域,纳米AI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应用能力。它能够帮助商家更便捷地制作产品宣传视频,有效降低营销门槛。对于中小商家而言,批量制作不同版本的带货视频成为可能,大幅降低了入局门槛。纳米AI还通过机制设计确保结果的精准可控,针对可能出现的细节偏差,内建了服务于AI与人类的双向协同机制,使得技术输出更贴合实际需求。
纳米AI的进化不仅打破了内容生产的壁垒,更重新定义了生产力的边界。从单纯的效率工具到能自主协作、灵活适配人类需求的伙伴,纳米AI的每一次迭代都紧扣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这一从工具到伙伴的跨越,正在不断提升生产力的天花板,为产业创新注入全新可能。而纳米AI所构建的AI算力与生态基座,更为其向L5级“智能体生成智能体”的理想迈进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