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领域,一场围绕智能眼镜的竞赛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智能眼镜展区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吸引了众多厂商和用户的关注。
走进大会现场,阿里的夸克展区悬挂着一副放大的AI眼镜,虽然未能提供亲身体验,但仍引来众多观众驻足围观。不远处,XREAL展区则带来了XREAL One Pro的中国市场首秀,通过“未来小屋”向观众展示了空间计算的独特魅力。XREAL作为唯一与Google建立深度合作的企业,其展区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而在XREAL展区的对面,Rokid则搭建了一个等比例的巨型Rokid Glasses,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这款眼镜在镜框右上角安装了摄像头,镜腿内置了扬声器、电池等组件。观众透过镜片,不仅能看到现实世界,还能看到实时同步的文字内容。Rokid CEO祝铭明亲自到场,他戴着自家最新款的眼镜,与前来参观的用户、合作伙伴亲切交谈,并接受媒体的采访。
“这里的人太多了,解说一刻都没停,嗓子都快哑了!”祝铭明在与记者交谈时,指着排队体验的长龙,自豪地说道。现场的火爆程度,无疑是对市场热情的真实写照。
据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达到了148.7万台,同比增长82.3%;AR/VR市场出货65.6万台,同比增长18.1%。同期,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49.4万台,同比增长116.1%;AR/VR市场出货量13.5万台,同比增长25.2%。在两个统计维度上,中国市场都表现出色,跑赢了全球大盘。
对于Rokid来说,销售并不是问题。截至8月3日,Rokid Glasses的销量已经突破了30万台。然而,祝铭明却表示,目前最大的压力来自生产方面。“我现在压力有点大,”他坦言,“所有东西都是第一次尝试,包括工艺、生产、上下游协同等方面。”
Rokid Glasses作为全球首款兼具显示、摄像、AI交互的轻量化AR眼镜(仅49克),从光波导镜片到高通AR1芯片的整合,都是行业内的首次探索。面对这场与时间的赛跑,祝铭明表示,Rokid正在全力以赴,希望旗下产品能成为国内的第一个爆款。
在谈到AI的应用时,祝铭明表示,随着生成式AI大模型的日益成熟,智能眼镜成为了最具潜力的大模型端侧载体之一。然而,市面上的智能眼镜大多功能相似,主要集中在翻译、问答、识图、导航等方面。为了体现差异化,Rokid强调“做减法”,聚焦一个场景,将其打磨透彻。
“AI绝对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但不要一开始就赋予它太多责任。”祝铭明认为,今天的AI就像五六岁的孩子,硬让它承担过多的任务会适得其反。因此,对于AI的应用,一定要保持克制,否则产品体验上会非常糟糕。
以Rokid Glasses的翻译功能为例,基于阿里通义大模型,多语言翻译准确率提升至98%,提词功能适配了演讲、直播等20余个细分场景。祝铭明此前曾亲自佩戴Rokid Glasses完成了一场公开的脱稿演讲,这一场景被市场誉为“科技版极简主义的胜利”。
在生态建设方面,智能眼镜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与智能手机丰富的内容生态相比,智能眼镜的内容生态显得极为单薄。为了打破这一困境,Rokid选择了独立发展生态的道路。除了基于Android开源项目自研的Yodaos系统外,Rokid每年还投入数千万元补贴与支持开发者。
祝铭明表示,生态的前提是有规模,但在规模上来之前,吸引生态只有两种方式:要么用钱“砸”穿冷启动,要么用场景砸开用户心智。Rokid从第一天起就将自己定位成平台公司,而平台公司的特点就是先让生态活下来、赚到钱。因此,Rokid不仅提供了丰厚的奖金支持学生参赛,还在不断加大补贴力度。
在智能眼镜行业,目前还没有任何单品能达到百万销量。即使是国内“供应链之王”小米推出的1999元新品,也未能掀起太大波澜。热销5万副的同时,退货率也高达40%。这充分说明,智能眼镜行业仍处于新兴阶段,从“可用”到“易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