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多所高等教育机构纷纷对研究生教育制度进行调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部分专业型硕士(专硕)学制由原先的两年制延长至三年制。这一趋势在中央民族大学、宁波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中尤为明显。
中央民族大学率先行动,将应用统计专业的学制从两年调整为三年。紧随其后,宁波大学法律(法学)专业的学制也由两年半改为三年,这一变更覆盖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生。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硕的学制同样延长至三年,而江西财经大学的应用统计和金融两个专硕专业的学制也做出了同样的调整。
不仅如此,吉林师范大学的国际中文教育和金融专业、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以及南昌大学的翻译硕士专业,也相继宣布将学制调整为三年。从调整的专业分布来看,应用型较强的专硕领域,如社会工作、应用统计、翻译、金融等,成为了此次学制调整的重点。
事实上,学制调整并非今年才开始。早在2023年,就有深圳大学、陕西理工大学等高校宣布从2024年起延长硕士研究生学制。进入2024年,广西师范大学、沈阳理工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发文,宣布延长部分专业的研究生学制,其中广西师范大学的调整范围更是涉及17个专业。
在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学术型硕士(学硕)与专业型硕士(专硕)有着明确的区分。学硕学制普遍为三年,侧重于学术研究与理论创新;而专硕学制原本多为两年,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强调实践与案例教学。然而,随着专硕教育的快速发展,其学制短、就业导向明确的特点虽然吸引了大量考生,但也暴露出专业深度不足、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指出,延长专硕学制的核心目的在于弥合培养目标与实践现状之间的差距,让专硕教育从“速成”回归“专业”本质。他认为,两年制的初衷是快速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实践中却难以满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延长学制成为了提升专硕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同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指出,当前专硕培养体系尚未形成独立架构,很多高校仍以学硕培养模式来规范专硕教育。这导致两年学制在课程安排、教学管理、论文指导等环节面临诸多挑战。研究生课程架构的失衡也进一步放大了这些矛盾。现阶段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必修课比重偏高,而选修课及专业技能类课程占比严重不足,导致学生难以在既定学制内围绕个人发展需求或职业规划开展深度研修。
面对专硕学制延长的趋势,社会各界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一方面,学制延长意味着学生将延迟进入就业市场,这可能会暂时缓解当年的就业竞争压力;但另一方面,长期来看也可能加剧未来就业市场的竞争强度。对学生个体而言,虽然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助于其未来的职业发展,但机会成本也随之增加。
然而,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更长的学制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缓冲空间。学生可以获得更完整的科研训练,系统性研究能力得以强化。同时,延长的实践周期也能促进产教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因此,学制调整不仅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反思,更是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契机。
为了真正实现专硕教育的突破,还需要配套动作的支持。这包括培养方案的系统性重构、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投入以及社会评价体系的相应调整。储朝晖强调,当务之急是建立专硕独立培养标准,优化课程体系,构建适配职业需求的教学与评价机制。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制的长短,而在于学习质量与研究深度,最终要由社会需求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