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募基金行业中,券商系与银行系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银行系公募因其背靠母行的庞大资源和信用背书,往往能轻松实现规模扩张。然而,平安基金作为银行系的一员,其发展轨迹却显得颇为坎坷。
平安基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8年,当时中国平安正积极布局“全牌照”金融业务,于是筹备成立了平安大华基金管理公司。然而,这家基金公司的命运似乎并不顺遂。成立之初,A股市场刚从大牛市中回落,而平安大华的首只基金产品——平安大华行业先锋,也未能抓住市场机遇,表现不佳,规模迅速缩水。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在市场环境不佳的背景下,平安基金并未选择加速发行新产品以扩大规模,而是将重心放在了专户业务上。这一策略选择导致旗下多位基金经理离职,基金规模进一步缩水。直到2014年,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的爆发为平安基金带来了新的机遇。平安基金抓住了这一波机遇,旗下货币基金规模迅速增长,成为公司规模扩张的主力军。
然而,高度依赖货币基金的发展模式也为平安基金埋下了隐患。近年来,随着权益类基金的崛起,平安基金在权益类业务上的短板愈发明显。尽管公司整体规模已突破6000亿元,但权益类基金规模却不足350亿元,远远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
最近,平安基金的一则公告再次将其推上了风口浪尖。公告称,平安基金APP将于今年8月31日暂停运营,所有功能将迁移至官网及微信服务号。这一决定背后,反映出平安基金在个人用户服务上的薄弱。据业内人士分析,APP停运的主要原因在于个人用户打开率极低,而维护成本却高昂。这一事件也进一步暴露了平安基金在权益类业务上的困境。
事实上,平安基金早在2015年就定下了“先固收后权益”的发展战略。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这一策略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权益类基金的崛起,平安基金在固收类业务上的过度聚焦已成为其发展的桎梏。固收类业务带来的收益远低于权益类业务,且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增长潜力有限。一旦中小投资者转向收益更高的权益类产品,平安基金的固收类业务将面临巨大的赎回压力。
面对这一困境,平安基金亟需调整发展战略,加大对权益类业务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平安基金在权益类业务上表现不佳,但其在固收类业务上的实力仍然不容小觑。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平安基金的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规模合计达到了5458.49亿元。这一庞大的规模基础为平安基金提供了坚实的发展支撑。
未来,平安基金需要在保持固收类业务优势的同时,加大对权益类业务的投入。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投研能力、加强市场营销等措施,逐步扩大权益类基金规模,实现公司的全面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