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工智能(AI)领域的激烈竞争中,各国正逐步从技术的“短跑”转向生态构建的“长跑”阶段。随着算法创新的步伐放缓,算力成本、数据质量以及实际应用能力成为了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对于中国而言,在这场AI马拉松比赛中,不必急于求成,而应深挖自身潜力,将“绿电+国产芯片”、“数据流通”以及“广泛应用场景”三大优势转化为制胜法宝,走出一条既注重技术创新又贴近民生的特色发展道路。
算力,被誉为AI发展的“生命线”,但其高昂的能耗成本和芯片供应难题,正成为制约全球AI产业发展的两大障碍。中国则凭借新能源优势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破局之路。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和内蒙古等地,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数据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大幅降低了算力成本,还顺应了全球“双碳”目标,使中国的绿电算力在全球舞台上占据了道德与经济的双重高地。
在芯片领域,面对高端芯片进口受限的挑战,中国企业展现出非凡的创新力。通过采用“积木式”芯片集群方案,将国产14纳米芯片通过先进封装技术组合,实现了等效3纳米级算力性能,既绕开了技术封锁,又降低了大模型训练成本。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展现了中国企业在芯片领域的智慧,更推动了绿电与国产芯片的结合,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
数据,作为AI成长的“源泉”,其流通与利用却面临着“数据孤岛”和“安全隐忧”的双重挑战。中国拥有庞大的数据基数,包括10亿网民和4亿工业设备产生的数据。为了打破数据壁垒,释放数据价值,上海数据交易所等地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构建“行业数据空间”模式,实现数据的“可用不可见”,既满足了企业对数据的需求,又确保了数据安全。这一创新模式,正在全国各地推广,为AI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AI的真正价值,在于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中国从城市到乡村、从工业到农业的广泛应用场景,为AI提供了广阔的试验田。在北京的社区菜场,AI摄像头通过分析交易数据和客流量,指导市场优化布局和营业时间;在山东的农田里,农民通过手机拍摄麦苗照片,就能得到AI系统提供的病虫害预警,有效降低了农药使用量。这些应用场景的落地,不仅提升了生产力,还推动了技术创新,使AI从“玩具”变成了“工具”,真正服务于普通人。
为了推动这三张“大众牌”的落地,政策的精准引导至关重要。既要为创新提供足够的试错空间,又要防止无序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因此,如何在“放”与“管”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期待政策与市场紧密结合,共同推动中国AI产业实现更加美好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