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募基金行业的浩瀚星空中,宝盈基金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闻名遐迩。这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业绩斐然的基金经理,被誉为行业的“人才摇篮”。
然而,近年来,宝盈基金却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困境。那些经过精心培育、业绩突出的基金经理,一旦崭露头角,便频繁遭到其他基金公司的“高薪围猎”。这一现象,无疑为宝盈基金乃至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最近,宝盈基金的一则公告再次将这一困境推向风口浪尖。公告显示,旗下资深基金经理杨思亮一次性卸任了四只规模最大的产品。此举之后,杨思亮在管产品数量锐减,管理规模也大幅缩水,引发了市场的广泛猜测。
据业内人士透露,杨思亮此次卸任或与薪酬问题未能与管理层达成一致有关。作为宝盈基金的一员老将,杨思亮在公司服务超过十年,其个人管理规模在2022年至2024年间曾大幅增长,一度达到百亿级别,成为宝盈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然而,进入2025年,其业绩表现未能持续,管理规模也随之缩水。
杨思亮的离职风波,只是宝盈基金人才流失的一个缩影。回顾历史,宝盈基金曾孕育出众多明星基金经理,如“公募一姐”王茹远、“四小龙”杨凯、彭敢、张小仁、盖俊龙等。他们凭借出色的投资策略和业绩表现,为宝盈基金赢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人才最终都选择了离职,转投他处。
宝盈基金人才流失的背后,隐藏着多重复杂因素。一方面,金融行业限薪政策的实施,对绩优基金经理的薪酬水平产生了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宝盈基金的第一大股东中铁信托的国央企背景,也限制了基金经理的薪资上限。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宝盈基金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相比之下,一些大型基金公司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完善的薪酬福利体系,在限薪背景下依然能够为优秀基金经理提供相对优厚的待遇。这无疑加剧了宝盈基金的人才流失现象。
面对这一困境,宝盈基金无疑需要深刻反思。如何优化人才激励机制、提升薪酬福利体系的竞争力、营造更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已成为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宝盈基金在未来能够继续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基金经理,为投资者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