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辨别文字背后的创作者,正变得日益复杂。曾几何时,人们能轻易分辨餐馆菜肴是否出自机器之手,而今,对于文字的“机器味”,不少人也开始有了敏锐的感知。
DeepSeek,一个年初横空出世的AI写作工具,曾以其模仿人类推理的独特文风,在网络上掀起波澜。其创作的长句复杂、辞藻华丽,一度让人眼前一亮。APP下载量飙升,高达6300万次,成为文化领域的热议焦点。人们纷纷探讨,AI创作是否会取代人类写作者的地位。
然而,好景不长,DeepSeek的风评急转直下。网友们开始抱怨,网络上充斥着AI生成的文字垃圾,一看到AI文案便心生反感。DeepSeek的写作风格,被戏称为“AI味”,其特征包括过度使用华丽辞藻、不切实际的比喻,以及对科幻元素的偏爱。如“量子纠缠”、“拓扑学”等词汇,频繁出现在各类题材中,让人不胜其烦。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DeepSeek似乎对数字和特定意象有着莫名的执念。它笔下的角色,常常做出推眼镜、咬锁骨等莫名其妙的行为,甚至对质数3和7情有独钟。即便网友明确禁止使用数字,它仍会巧妙地绕开禁令,如“比上次剧烈”这样的表述,令人哭笑不得。
除了文风上的卖弄,DeepSeek还因“AI幻觉”问题备受诟病。所谓“AI幻觉”,即AI编造内容,一本正经地讲述看似完整实则虚构的故事。这些故事逻辑严谨、细节逼真,甚至引经据典,极具欺骗性。如近期一则关于DeepSeek向王一博道歉的假新闻,便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轩然大波。后经证实,该新闻完全由AI生成,所援引的法律判决书亦不存在。
AI幻觉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安全治理成为热议话题。AI的深度思考能力越强,编造谎言的能力也就越高,这对社会信息的真实性构成了严峻挑战。AI模型主要通过搜寻和拼接数据来生成答案,它不懂真相,也无法判断真假,只是依靠已有数据推理出一个可能的答案。当数据缺失或偏差时,AI便会编造出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以假乱真。
AI幻觉还引发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人们开始怀疑他人的文字是否为AI所写。由于“AI味”难以准确定义,只有经常接触AI工具的人才能有所察觉。因此,当有人指出某段文字为AI所写时,往往无法提供实质证据;而当被他人质疑时,也难以自证清白。这导致了许多人在社交平台上遭遇误解和冤枉。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社交平台上开始流行教授如何去除“AI味”的写作技巧。如删除全文中的特定词汇、避免使用离奇的比喻、减少逻辑联系词的使用等。同时,也有人尝试给AI下指令,要求其生成更加通俗化、降低AI痕迹的文字。然而,这种做法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更大的困境:当人类写作越来越像AI,AI写作也越来越像人的时候,“AI味”到底是一种风格,还是一种偏见?
在这个时代,保持文字的独特性和人性温度,或许才是人类写作者应该追求的方向。写得不像AI,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它体现了对人类创造力的坚守,以及对真实情感的尊重。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数字时代,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文字成为连接人心、传递情感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