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住房租赁市场风云变幻,两大热点议题尤为引人注目。一方面,《住房租赁条例》将于9月15日正式施行,作为我国首部专门针对住房租赁活动的行政法规,它旨在整顿市场秩序,解决诸如虚假房源、押金纠纷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多个核心城市的房租水平持续走低,成为市场供需关系变化的直接反映。
在这两大变革的交汇点,房东群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房租的持续下滑,使得不少个人房东不得不调整价格策略,甚至一些二房东也陷入了生存困境,不得不考虑转行。随着《住房租赁条例》的深入实施,监管力度的加大,预计将有更多房东退出市场。
房东乐乐对此深有体会。往年的毕业季,租房需求旺盛,她的房源几乎不愁出租。但今年,情况大不相同。即便是稍有瑕疵的房源,也可能长时间无人问津,更别提涨价了。乐乐的遭遇并非孤例,迈点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7月住房租赁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尽管7月份全国20个重点监测城市的普通公寓供应量环比增长了18.07%,但同比仍下降了16%。其中,北京和上海的表现尤为突出,供应量均超过1400套。然而,与此同时,租金却呈现下滑趋势。20个城市的普通公寓平均租金环比下降了2.4%,同比更是下降了6.56%。
个人房源市场的波动更为剧烈。7月份,55个城市的个人房源新增供应量同比上涨了12.19%,环比上涨了7.03%,创下了近三年来的新高。然而,租金表现却持续低迷,自去年9月起已连续11个月下跌,且跌幅有扩大的趋势。房租下跌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交织。部分城市人口增长放缓甚至外流,导致租房需求减少;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大量入市,有效分流了市场需求;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使得租客对租金价格更加敏感,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房源。
更为严峻的是,长租公寓企业也开始主动降价,凭借其规范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对个人房东和二房东形成了更大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住房租赁条例》的落地,对房屋品质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大量老旧房源或存在隔断、消防隐患的“N+1”房型房东面临改造或淘汰的压力。特别是二房东群体,过去他们通过改造房源增加房间数来提升收益,但现在这些做法已被明令禁止。
新规不仅禁止将厨房、卫生间、阳台等非居住空间单独出租用于居住,还要求出租住房必须符合建筑、消防、治安、卫生等标准。这些规定动摇了二房东的传统盈利基础,同时也提高了行业的经营门槛。个人房东和二房东需要建立更规范的财务流程、更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和更强的日常运营管理能力。对于依赖租金差价、房屋状况不佳的小型个人房东,尤其是持有多套老旧或违规改造房源的二房东而言,生存空间正被急剧压缩。
在租金下行与监管趋严的双重压力下,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品牌长租公寓运营商和国有租赁平台凭借其标准化管理能力、规模效应和合规房源获取能力,竞争优势日益凸显。他们在精细化管理、成本控制、租期稳定和规范化服务方面表现更为成熟。对于个人房东或二房东而言,“专业化”已成为未来生存发展的关键。他们要么主动求变,提升自身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向专业小业主或小型机构转型;要么审时度势,将房源委托给信誉良好、具备规模化、规范化优势的专业租赁机构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