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SmallRig斯莫格亮相vivo Vision发布会 助推影像场景生态建设

   时间:2025-09-02 15:50:28 来源:互联网编辑:茹茹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日前,vivo Vision发布会暨影像盛典上,vivo 正式推出vivo Vision混合现实头显探索版,成为国内首家同时布局手机与MR的科技企业。

发布会上,vivo还宣布了影像战略的全面升级,将进一步探索用户多元场景融合,推动专业能力从行业赋能大众,构建一个全新的移动影像生态系统。这一战略升级标志着vivo正在从单一硬件厂商向影像生态平台转型,而SmallRig斯莫格、蔡司等生态合作伙伴的深度协同,加速了这一生态平台的建构和完善。

1756798320880119.png

“自研”协同“共研”:vivo构建开放影像生态

“30年来,vivo依托‘自研’与‘共研’双轮驱动战略,以长期主义精神多次穿越行业周期,为用户带来超越预期的产品与服务。”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在发布会上表示。

1756798339299343.png

这一战略理念在vivo Vision混合现实头显探索版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据介绍,除了依托自研“蓝科技”系统创新能力,vivo Vision在硬件上还搭载最新第二代骁龙®XR2+平台,vivo Vision 实现了双目8K 90Hz 超高清显示,GPU 频率提升 15%(相比于第二代骁龙®XR2平台)、CPU 高达 20%(相比于第二代骁龙®XR2平台),开启旗舰级视觉与交互体验,让轻薄设备拥有强劲性能,为空间计算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

在vivo长期重投的影像领域,自主研发和外部研发共创更为明显。vivo X100系列发布会上公布的蓝图影像就由vivo、蔡司联合研发,更好地支持和补充了vivo蔡司联合影像系统,也代表了蔡司和vivo在整个产业链中影像技术的领先地位。vivo与索尼、三星等传感器厂商的深度合作,也不断完善了vivo的影像技术矩阵。

“vivo的影像,本质是‘自研’和‘共研’并行的开放性体系,也是一个跨领域合作的融合性体系。”为了更好的推动影像生态的产业融合发展,vivo宣布其影像战略迎来全面升级,从影像工具到文化载体、从单点场景到融合场景、从专业到大众、从技术到生态,构建一个全新的移动影像生态系统。

1756798349342448.png

发布会现场,当vivo展示其新一代产品的强大影像功能时,素有“影像界乐高”之称的SmallRig斯莫格为其量身定制的All-in-One全能摄影套装频繁亮相,成为vivo展示其影像实力的重要载体。

1756798354936740.png

生态融合:SmallRig斯莫格助推手机影像功能

这种双方应对影像细分场景的深度共创并非首次。2023年,SmallRig斯莫格就曾亮相vivo X100系列的首场发布会,以专属定制的拓展套件助力vivo展示专业影像能量。

图片5.png

2023年vivo X100系列首场发布会

同时,这些共创也成为了推动影像场景生态构建的力量。2025年央视春晚中,技术团队首次采用智能手机作为直播拍摄设备,四台搭载SmallRig斯莫格专业拓展框的vivo X200 Pro被部署为移动拍摄机位,不仅能在拥挤的空间中灵活移动,还捕捉到了传统摄像机难以拍到的角度和位置。

1756798378471399.png

影像产品携手共创的背后,是用户需求的持续驱动。随着短视频、直播的兴起,用户对专业化、场景化的影像器材需求日益增长。据沙利文《2024年全球智能手持影像设备市场发展白皮书》显示,消费级手持智能影像设备全球市场规模从2017年增长到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4.2%,并将在2023至2027年保持11.6%的整体增长率;其中,中国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7.8%。

以乐其创新旗下品牌SmallRig斯莫格为例,自成立以来便始终坚持用户共创的理念,与用户共同探索影像场景的可能性。通过独有的全球用户共创模式和小批量、多品类、多频次和半定制的“快制造”敏捷供应链,SmallRig斯莫格逐步建立起涵盖相机支撑与稳定、智能手机支撑与稳定、灯光与控制系统、影像电源、影像麦克风五大产品线。

1756798386668705.png

SmallRig斯莫格的核心产品系列

在影像全民化、场景化、专业化革命的大潮中,这种深度协同、用户导向的创新模式,将为整个行业带来更多可能性。期待影像行业越来越多的器材厂商一起携手为用户带来更多优质的影像场景解决方案,推动影像行业迎来一个更加开放、创新、普惠的新时代。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