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63岁的陆卫研究员办公室的门常年敞开。这扇门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通道,更象征着科学探索的开放姿态——学生们随时可以推门而入,与他探讨那些令人困惑的物理现象。这种独特的科研氛围,源于陆卫对基础研究的深刻理解:真正的突破往往诞生于自由的思想碰撞中。
作为我国红外物理领域的领军人物,陆卫带领团队在空间红外探测器领域实现了两次重大突破。第一次是攻克了困扰学界数十年的"暗电流"难题。上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红外探测器在绝对黑暗中仍会产生电流信号,这种由电子热运动引发的"内部噪声"严重干扰了微弱信号的探测。陆卫团队通过建立"电子局域化操控"理论,提出了第四类跃迁模式,将暗电流抑制到国际领先水平。这项成果不仅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更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陆卫的追求远不止于此。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世界首台电子温度成像显微镜,其分辨率达到50纳米,仅为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这台设备首次揭示了半导体沟道中电子的非传统能量耗散方式,相关发现颠覆了底层物理认知,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这一突破直接推动了量子阱长波红外焦平面器件的研制,其暗电流性能较美国同类产品提升一个量级,灵敏度提高数倍,现已应用于我国新技术试验卫星。
第二次突破聚焦于红外探测的"背景限制"难题。在长波红外波段,环境背景辐射会淹没目标信号,如同强光遮蔽星光。陆卫团队借鉴"临界耦合模式"理论,开发出单片集成56光谱通道的新型红外焦平面器件,远超美国此前4通道的最高水平。该器件在遥感三十七号卫星上的应用获得了"开创性突破"的评价,标志着我国在红外光谱成像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陆卫独特的科研理念。他倡导"巴斯德象限"研究模式,即在应用目标驱动下开展基础研究。这种模式要求研究者既要有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担当,又要保持对科学本质的好奇心。陆卫常说:"看到无法解释的现象时,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就像上帝为你打开了一扇窗。"正是这种对未知的渴望,驱使他不断突破学科边界。
在德国深造期间,陆卫曾跨学科研究磁学自旋链,验证了诺贝尔奖成果"霍尔丹猜想"的光谱学实验。这种跨域思维在他后来的研究中屡见不鲜:将临界耦合模式应用于探测器设计,提出构建红外材料大数据模型,推动AI技术与传统研究的融合。他鼓励团队成员打破专业壁垒,在实验室里,光电器件专家与光学前沿研究者常就同一个问题展开激烈讨论。
陆卫的科研管理同样别具一格。他从不为团队设定严格的KPI考核,在研制电子温度成像显微镜的四年间,给予研究人员充分的探索空间。这种宽松环境催生了世界首个50纳米尺度电子温度成像系统。现任上海技物所研究员的翁钱春回忆:"攻坚时期,我睡在实验室,陆老师反而叮嘱我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对于人才培养,陆卫有着独特的智慧。他允许学生根据兴趣调整研究方向,当翁钱春提出想从事单光子探测器研究时,陆卫毫不犹豫地支持了这一可能影响课题组布局的选择。这种信任激发了年轻研究者的创新活力。陆卫认为:"有组织科研是定方向,但具体路径应该让研究者自由探索,这样才可能出现颠覆性成果。"
如今,陆卫的微信昵称"陆观海"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他的科研哲学——以坚实的基础研究为"陆",用严谨的科学方法为"观",探索需求牵引下的未知"海"。尽管已取得众多荣誉,他仍保持着对物理现象的敏锐好奇心:"63岁的我依然会为无法解释的现象兴奋不已,科学探索的魅力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