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餐饮品牌西贝近日因“预制菜”争议陷入舆论漩涡,这场风波自罗永浩9月10日发布微博吐槽后持续发酵。他在社交平台晒出西贝莜面村菜单,直言菜品价格偏高且多为预制菜,呼吁立法强制餐馆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此言论引发连锁反应,消费者、餐饮从业者及法律界人士纷纷加入讨论,核心矛盾直指餐饮工业化浪潮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构建问题。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回应,称罗永浩所点13道菜均非预制菜,并公布制作流程以证清白。然而,媒体探访后厨时发现的保质期长达18个月的海鲈鱼、24个月的有机西兰花等食材,让宝妈群体率先“破防”。以广东汕头消费者静姗为例,她因西贝标榜的有机食物和儿童餐服务,近两年带2岁孩子光顾近25次,但得知食材保质期后表示:“不会再去了,西贝辜负了妈妈们。”社交平台上,类似质疑声此起彼伏。
争议焦点集中于“预制菜”定义。根据2024年3月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需经工业化预加工且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但为连锁餐饮企业留出例外——由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等不纳入预制菜范畴。西贝据此强调自身属于“预加工原料”而非预制菜,但罗永浩在直播中指出,非中央厨房配送的冷冻食材仍属预制菜,并悬赏1000元/袋检测西贝原料质量。
价格争议同样激烈。以西贝“古法戗面馒头”为例,21元的定价被消费者诟病“偏贵”。对此,从业12年的厨师长林睿解释,该馒头体积大、制作手法特殊,且已替换为更便携的小馒头。他进一步说明,西贝采用零下18度冷冻技术保存食材,虽成本更高,但能保证品质稳定。贾国龙也曾公开表示,西贝利润不足5%,定价涵盖原料、运输、仓储等环节。
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餐饮企业有义务告知菜品加工方式。但目前定义差异导致企业解释空间过大,消费者举证门槛高,监管成本也居高不下。律师方莉建议,应将预制菜告知义务从“鼓励”升级为“强制”,并明确标注主要加工方式,避免文字游戏。据悉,即将公开征求意见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包含相关要求。
餐饮工业化进程中,效率与味道的博弈从未停止。贾国龙曾表示,中餐标准化通过“分离—组合”方式实现,例如狮子头需提前8小时制作,红烧肉至少提前4小时下锅。但复旦大学教授邓建国认为,预制菜虽是现代生活产物,却缺失了情感与仪式感。餐饮业的创新,恰在于如何为标准化食材注入现场烹饪的创造力。
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导的预制菜国标草案通过审查,未来预制菜定义、安全标准及标注要求将有明确依据。这场风波或许能推动行业重建消费者知情权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平衡,让餐饮业在诚信与透明的轨道上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