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近日在古城西安落下帷幕。这场汇聚全球智慧的文化盛会,通过主论坛、配套展览、专题会议及研修活动,全面展现了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论坛期间,多项创新成果集中亮相。主论坛上发布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收录了全球30余个代表性项目,涵盖数字复原、虚拟展示、智能监测等多个领域。配套举办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通过全息投影、交互装置等技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敦煌壁画修复、良渚玉器雕刻等非遗技艺的数字化再现。一位参观者表示:“用VR设备‘触摸’千年前的文物,这种体验比书本学习震撼百倍。”
国际合作成为论坛核心亮点。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组专题会议上,中法联合开展的“数字巴黎圣母院”项目、中埃合作推进的“数字金字塔”计划等跨国合作案例引发关注。工作组宣布将建立全球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推动技术标准互通与数据共享。意大利文化遗产数字化专家马可·罗西指出:“数字技术打破了地理边界,让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获得新生。”
在西安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主论坛现场,中外嘉宾通过AR眼镜同步观看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虚拟复原演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田健一评价:“中国将5G、AI等前沿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结合,为全球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论坛期间举办的数字化保护主题研修班,吸引了来自32个国家的学员参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现场演示了无人机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在古城墙监测中的应用。
文化体验活动同样精彩纷呈。永宁门广场的仿古入城仪式上,多国嘉宾身着汉服穿越“时光之门”,外国青年在城楼前用手机记录下这一独特场景。精品展内的古代碑刻数字化展位,观众可通过触控屏体验“数字刻碑”,系统实时生成个性化碑文并投影至墙面。一位德国记者感慨:“科技让冰冷的石碑‘活’了起来,这种互动方式对年轻人极具吸引力。”
据组委会统计,论坛期间共举办12场专题活动,吸引超过500名专业人士参与,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2000万人次。与会专家达成共识:数字技术不仅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工具,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随着全球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将进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