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大模型迭代速度日新月异,绝大多数寻求智能化转型的行业却面临一个现实困境:如何跨越从实验室技术到生产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尤其是在核心生产场景中,AI的深度落地仍需破解多重难题——企业投入巨资搭建的AI系统如何转化为商业价值?沉睡的专有数据如何转化为竞争优势?AI应用如何突破“试点示范”阶段实现规模化?这些问题的存在,让行业智能化始终停留在“空中楼阁”阶段。
“在当前的变革浪潮中,企业已不再纠结‘为何要用AI’,而是更关注‘如何用AI创造实际价值’。”华为企业销售总裁陈雷在全联接大会上指出。面对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复杂挑战,华为没有止步于理论探讨,而是基于与全球客户的实践探索,构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五大关键发现”厘清转型迷思,以“ACT三步走”路径提供可操作方法论,并依托领先的ICT基础设施与开放生态提供支撑。
华为的转型逻辑是“化繁为简”——将复杂的智能化转型转化为清晰的“施工图”。通过与银行、电力、医疗等行业的深度合作,华为发现行业智能化并非单一技术突破,而是涉及场景、数据、智能体、人机协作与治理的系统工程。基于此,华为总结出推动行业智能化的五大核心发现:
其一,场景选择决定转型成败。AI的价值在于与核心生产场景深度融合,从而重塑业务流程与产品服务交付方式。其二,垂域数据质量是行业模型能力的基石。仅依赖通用模型难以落地,企业需基于自身高质量数据训练专属模型,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其三,智能体(AI Agents)的规模化应用催生大规模推理需求。其四,人机协作成为新组织范式。其五,系统化治理与风险管理是底线,需建立有效机制确保AI应用的安全、可持续与可信赖。
这些发现揭示了一个关键:行业智能化的成功依赖于技术架构、业务场景与治理体系的深度融合。华为的实践本质是将“价值驱动”转化为可落地的行动框架,帮助企业明确转型方向。
在“五大发现”基础上,华为提出“ACT三步走”路径,为企业提供可复制的转型方法论:
第一步是“评估高价值场景”。华为开发的“AI场景选择评估框架”从商业价值、场景成熟度、业务与技术融合度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帮助企业筛选核心场景。目前,该框架已助力客户落地超1000个AI生产场景。
第二步是“结合垂直数据校准模型”。企业需将积累的高质量数据转化为可用模型。华为的ModelArts AI开发平台与DataArts数据治理平台提供完整工具链,支持数据到知识的转化,再通过AI立体安全防护体系确保应用安全可信。
第三步是“规模化部署AI智能体重塑业务”。华为“一站式Versatile平台”可自动生成包含百余步骤的智能体与业务流程,大幅缩短部署周期。同时,华为通过系统化AI人才发展体系,打破“技术人员不懂业务、业务人员不懂AI”的壁垒,推动人机协同深化。
实施“ACT三步走”需以强大的ICT基础设施为支撑。华为在数据存储、计算与网络领域的全栈能力,包括AI存储、800GE高速网络、高可靠光模块与昇腾集群等,构成了行业智能化的“基座”。这些能力覆盖数据准备、传输、模型训练与推理全流程,确保转型过程“不掉链、不卡壳”。
行业场景的多样性决定了单一企业难以精通所有领域。华为通过“开放、合作”策略破解行业知识壁垒:除自研工具套件外,华为全面支持主流AI框架,并将训推框架、Agent框架等平台开放给伙伴调用。通过联合研发与市场推广,华为已与伙伴打造200余个行业解决方案,汇聚6300余家鲲鹏伙伴、2700余家昇腾伙伴及750家独立软件开发商。
在近期发布的九大行业智能化解决方案中,华为展示了从技术能力到解决方案的完整闭环,涵盖城市智能中枢、医技数字化、银行AI、制造研发、智慧物流等领域。这些方案标志着华为已具备打通AI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完整能力。
AI正从技术革命演变为产业革命。华为的实践表明,智能化转型需集成方法论、基础设施与开放生态的完整框架,将转型从“高风险尝试”转化为“科学体系”。这一框架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避免重复试错,直接站在更高起点推进转型,而这正是华为破解AI落地难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