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一场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的专项活动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拉开帷幕。由成都市经信局与市新经济委联合主办的“进解优促”面对面·供需对接“攻坚周”系列活动,吸引了来自产业链上下游的数十家企业与行业组织参与。
活动现场,成都产业集团、成都环境集团、成都轨道集团等市属国有企业率先发布需求清单,围绕企业运营管理中的数字化转型、智能运维等核心痛点,提出近20项具体场景需求。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新易盛等产业链代表企业,以及成都市机器人产业协会、成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负责人展开深度对接,通过“面对面”沟通推动合作落地。
为加速推进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建设,会议同步发布《成都市具身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攻坚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市具身智能产业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培育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全国人工智能百强企业,构建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助力成都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该方案围绕“优势赛道攻坚、关键技术攻关、公共平台供给、应用场景拓展、产业生态优化”五大方向,制定23项具体举措。其中,“四大品牌赛道”攻坚行动成为亮点,通过差异化布局推动产业能级跃升。目前,成都已形成覆盖38个大类、184个小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拥有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10个千亿级产业链,累计建成近300个智能工厂与数字化车间。
在产业基础方面,成都聚集了5家全国人工智能百强企业、30余家具身智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组建了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群与未来产业基金,形成“技术-场景-资本”闭环生态。活动现场,多家企业代表表示,供需对接机制有效缩短了产业链协作路径,为技术落地提供了精准场景。
据介绍,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工作专班将依托“1+7+365”企业服务机制,通过常态化走访、场景化对接等方式,持续推动企业需求与场景供给深度匹配,为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