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复旦学子周文杰:从诗社社长到AI语音先锋,小行星命名背后的跨界人生

   时间:2025-10-08 08:04:39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复旦大学的校园里,曾有这样一位学生:他既是中文系的高材生,也是天文协会的活跃分子,后来更成为AI领域的青年才俊。他的名字叫周文杰,一位用跨界探索书写精彩人生的90后。

周文杰与天文的缘分始于大学时期。作为复旦天文协会的一员,他不仅参与了多次观测活动,更在星明天文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2017年,一颗由业余天文学家廖熙发现的小行星,在2024年获得永久编号后,被命名为“周文杰”星,以表彰他在业余天文观测领域的持续贡献。这颗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公转周期为4.34年,它的命名让周文杰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宇宙之中。

“有朋友开玩笑说,你居然悄悄干了件‘大事’!”面对小行星命名带来的关注,周文杰显得十分谦逊。他坦言,生活并未因此发生太大变化,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他询问小行星命名的门道。事实上,小行星命名有着严格的规定:发现者不能为自己命名,只能推荐他人。廖熙的选择,无疑是对周文杰在天文领域付出的一种肯定。

在复旦期间,周文杰的成长轨迹充满了探索与突破。2021年,他参与了“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PSP),在筛查了超过16万张图像后,终于发现了第一个目标——河外新星AT 2021yul。他回忆道:“天文观测并不总是浪漫的星空大片,很多时候只是对着黑白图像找亮点。但当你真正投入进去,会发现每一张图背后都有一个宇宙故事。”这份坚持让他逐渐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天文观测者,至今已通过星明天文台发现了数百个新天体,包括彗星、近地天体、变星等多种类型。

除了科研,周文杰还热衷于天文科普文章的写作。他坦言,自己小时候就是被科普书和科幻电影“圈粉”的,现在也希望成为那个“讲故事的人”。“如果能激发一两个人对天文的兴趣,那这些文章就没白写。”他的文字,不仅传递了知识,更激发了更多人对宇宙的好奇与向往。

周文杰的学术之路同样充满了跨界与融合。高中时期便文理兼修的他,进入复旦中文系后,一门《语言科学》课让他找到了专业方向。为了将语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际中,他决定辅修数据科学。这个决定并不轻松,中文系原本并不需要修读高等数学,但他还是在大三时主动加修,并在研究生阶段完成了第二专业的所有课程。

从方言调查到语音合成,周文杰一直尝试将语言学与数据技术结合。在他看来,方言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也是技术研究的重要对象。在校期间,他还加入了复旦诗社,并后来成为诗社社长。诗歌为他提供了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也让他在校园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

硕士毕业后,周文杰加入科大讯飞,负责多语种语音合成与AI大模型的研发。他深知,语音合成不仅是技术活,更离不开语言学的底层逻辑。从语音库建设到用户偏好分析,中文系所学的语音、语法、语用知识,成了他工作中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在复旦中文系的实验室里,他与同学们经常围坐讨论,老师们也会犀利提问,引导大家直面问题的本质。这些经历共同塑造了他的思维方式,也让他学会如何“听懂数据”。

从星空到语音,从诗歌到数据,周文杰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精彩,来自于不断跨越边界的热情与坚持。他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记录,更是对跨界探索精神的颂扬。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