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RoboScience田野:从斯坦福到具身智能,以苹果哲学为机器人注入“生命”基因

   时间:2025-10-11 00:19:55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具身智能领域,RoboScience创始人田野正凭借其在斯坦福大学和苹果公司的深厚积淀,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定义具身机器人。这位兼具学术背景与产业经验的创业者,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随后在斯坦福大学AI Lab师从吴恩达教授深造,期间参与了Google Brain的“Google Cat”项目,这段经历让他坚定了用技术创造智能的信念。

加入苹果公司后,田野迅速成长为Apple AI Platform的技术负责人,主导构建了被誉为“苹果的PyTorch与CUDA”的核心平台。他带领团队开发的端侧机器学习平台,不仅实现了模型评测和训练系统的标准化,还通过模拟器解决了神经网络引擎芯片未量产时的测试难题。更值得关注的是,他推动的端侧推理引擎让Siri语音识别、相机人脸识别等功能得以在苹果设备上高效运行,这些技术最终服务了超10亿用户。

“苹果教会我,真正的产品创新需要系统性思考。”田野回忆道。在相册“Memories”功能的开发中,系统通过智能推送过往瞬间剪辑视频,让用户感受到技术的人文关怀。这种将用户视为独立个体的设计理念,深刻影响了RoboScience的产品哲学——团队正通过软硬一体化策略,同时布局物流、商业服务等B端场景与C端“伙伴型”机器人产品。

资本层面已传来积极信号:今年7月,RoboScience完成天使轮融资,由京东领投,招商局创投、商汤国香资本跟投,老股东零一创投持续加注。这笔资金将用于加速技术迭代与场景落地,田野透露团队正在开发自研核心零部件,特别是针对不同场景优化的末端执行器。“就像苹果不会自己制造所有芯片,但会定义技术标准,我们也会聚焦关键环节的自主创新。”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RoboScience提出的VLOA模型架构展现出独特优势。以“将杯子从桌面移动到面前”为例,该架构通过描述物体运动轨迹实现任务规划泛化,使海量视频数据成为训练资源,大幅降低对真机数据的依赖。田野指出:“当前行业过度依赖人工采集数据,一名操作员每天最多采集300条有效数据,而实现智能泛化需要数量级更高的数据。”这种创新思路正获得行业认可,马斯克近期提出的视频训练方案与RoboScience去年以来的实践不谋而合。

对于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路径,田野认为物流仓库和商业服务场所将成为首批落地场景。这些场景中,机器人需要处理多种物体但动作边界清晰,技术实现难度相对可控。与传统自动化方案相比,RoboScience系统的泛化能力可快速适应新环境,显著降低部署成本。“真正的智能升级不是替代现有方案,而是突破自动化瓶颈,让机器人能操作任何物体、执行任何任务。”

团队构成方面,RoboScience的四位联合创始人背景互补:斯坦福同窗邵林专注机器人底层系统,中科大校友汪涛带来投融资与战略管理经验,业界老兵刘朋海则贡献了20年的硬件研发经验。这种多元背景使团队既能深入科学探索,又能高效工程实现。“我们不会盲目覆盖所有场景,而是聚焦核心场景打造完美体验。”田野强调,算法的跨机器人本体迁移能力将成为生态开放的基础。

对于具身智能的“GPT时刻”,田野从技术和产品两个维度给出判断:当机器人达到五六岁儿童的动手能力,且普通用户能在5分钟内上手使用并认可其价值时,行业将迎来关键转折点。“这个时间点可能在五年内到来。”他同时预测,行业将形成中美主导的“双引擎”格局——中国凭借完整产业链支撑大规模商业化,美国则聚焦高端市场,其他地区通过生态合作参与全球竞争。

在机器人形态的探索上,田野展现出开放思维:“谁说机器人必须是人形?恐龙形或哆啦A梦这样的非人形机器人,完全可能在特定场景发挥作用。”这种突破常规的思考,或许正是RoboScience在具身智能赛道上最独特的竞争力。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