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近日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深情追忆与物理学家杨振宁的交往经历。文章透露,10月18日西湖大学天文系成立当日,施一公在揭幕仪式后惊闻杨振宁逝世消息,深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的遗憾。
施一公回忆,与杨振宁的相识始于2007年。当时刚从美国归国的他收到杨振宁的邮件,开启了一段持续十余年的学术交流。由于杨振宁不使用手机,两人通过电子邮件保持联系,至2021年已积累200余封往来信件。2015年施一公团队在剪接体高分辨率结构研究取得突破后,杨振宁不仅邀请他到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作专题报告,还亲自主持会议并深入提问。
文章特别提到杨振宁的学术视野与人文情怀。施一公表示,杨振宁讲述历史时思维清晰、记忆力惊人,对数十年前的细节都能准确回忆。他的发言既深刻又平实,常将物理学问题置于科技发展乃至国家民族未来的宏观视角中思考,这种无私无畏的品格令人敬佩。
在西湖大学创办过程中,杨振宁给予了重要支持。2015年施一公等人筹建西湖大学时,杨振宁不仅表示鼓励,还欣然接受担任学校顾问委员会委员和董事会名誉主席,并亲自出席成立大会为学校揭牌。2023年5月,由西湖大学与中国文化书院共同举办的"杨振宁和他的世界"学术交流活动在杭州举行,这场对杨振宁学术生涯的总结活动,正是根据他本人的意愿选择在西湖大学举办。
施一公在文中详细记录了2023年5月23日最后一次拜访杨振宁的情景。当时91岁的杨振宁穿着T恤坐在沙发上,虽然听力有所下降,需要部分依靠书写交流,但依然精神矍铄。在长达一小时的交谈中,杨振宁仔细听取了西湖大学的最新进展,并鼓励团队要克服困难坚持下去。
西湖大学方面透露,10月18日天文系成立当天下午,湖心讲堂正在举办《时空的史诗:从奇点到永恒》天文专场活动时,临时决定追加悼念环节。全场与会者肃立默哀,表达对这位科学巨匠的深切缅怀。
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公认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石,可与麦克斯韦方程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提并论。1957年,他与李政道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突破为全球科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