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大模型从月度更新迈向周度更新,科技企业纷纷加大投入,生怕在这场竞赛中落后。今年,智能体(Agent)与端侧人工智能成为行业焦点,前者展现出强大的多模态交互与复杂任务处理能力,后者则推动智能设备与边缘计算发生深刻变革。
人工智能的理想形态是什么?用户期待它能提供主动、个性化的服务,这需要端侧人工智能的支撑;同时,用户希望与人工智能的交流如同与真人对话般自然,这离不开智能体的支持。行业正朝着这一方向努力,让人工智能具备主动性、理解用户需求,甚至实现自我进化,这被视为通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关键路径。近期,一家传统手机制造商宣布向人工智能终端生态公司转型,并发布其人工智能全家桶产品,标志着端侧人工智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人工智能手机正成为用户的“全能助手”,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购物时自动比价,帮助用户获取最优价格;用餐时分析餐厅菜品,判断是否为预制菜;拍照时提供专业构图建议,抢票时优化网络连接;甚至通过短期模拟训练,掌握从未接触过的小游戏。这些功能表明,人工智能手机已具备主动思考、理解用户需求,并实现自我迭代的能力。
某品牌最新发布的Magic8系列手机,将这些功能变为现实。其背后是不断迭代的大模型矩阵,为人工智能能力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该品牌的魔法大模型3.0涵盖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多模态融合与语音识别等领域,多项性能指标在同类测试中达到领先水平,使其成为终端行业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发展人工智能,方向选择与技术创新同样重要。从大模型与手机的融合,到智能体的兴起,该品牌在人工智能手机发展的关键节点均占据先机。发布会后,媒体与该品牌高管进行深入交流,发现其成功源于对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与扎实的底层技术积累。
端侧人工智能体验不完善的原因之一,是底层大模型能力不足。人工智能功能在端侧的落地与用户体验,面临模型性能、能效与功耗等技术挑战。对于智能体而言,大模型如同“大脑神经元”,为感知、规划与执行提供核心支持。智能体的多模态感知、个人知识库构建与自动执行能力,均依赖大模型的持续迭代。
当前,主流智能体展现出强大的多模态、长上下文理解、复杂任务拆解与自主执行能力。视觉大模型与世界模型的出现,使人工智能加速理解现实世界;智能体自主操作电子设备、处理复杂任务已成为现实。魔法大模型3.0矩阵在这些方向进行技术升级,从单模态扩展至多模态,提升拟人化与泛化能力,支持文本、图像、音频与视频的实时交互。例如,其虚拟助手YOYO能够“看到”用户所见,实现自然高效的交互。
该模型还具备5分钟视频记忆能力,增强自然语言处理、对话问答与个性化推荐表现,形成更完善的个人知识库。在自主执行方面,MagicGUI大模型使YOYO能够像人类一样规划、决策与反思,甚至自动关闭广告,完成复杂操作。这些技术突破使魔法大模型矩阵成为该品牌人工智能的核心优势。
魔法大模型3.0在底层技术创新方面同样表现突出。其大语言模型包括面向智能体的云端模型与端侧模型,能够自动学习原始数据中的高级特征与模式,掌握新能力,并在未见任务上表现优异。多模态大模型MagicGUI结合终端应用数据调优,实现跨模态信息处理与任务执行,是YOYO智能体自动执行能力的技术基础。实测数据显示,MagicGUI在主流应用内的操控准确率领先行业开源模型。
端侧视觉-语言融合模型MagicVL支持低比特量化技术,提升推理速度、降低功耗并节省存储空间。其轻量化版本MagicVL-Nano则解决体积、速度与安全的矛盾。MagicVL与MagicGUI协同工作,前者负责图像理解,后者执行具体操作,共同构建端侧智能技术底座。在端云协同下,端侧智能体能够实现高效交互、任务闭环执行、主动服务与自我学习。
该品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可追溯至2016年,其第一代Magic系列手机搭载Magic Live智慧引擎,开启人工智能与手机融合的探索。经过多年积累,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中,魔法大模型1.0发布,实现意图识别人机交互系统。2024年,该品牌提出人工智能四层架构,魔法大模型2.0亮相,端侧平台级人工智能大模型作为中控,协调云侧模型完成复杂任务。2025年,其发布阿尔法战略,聚焦人工智能终端生态,魔法大模型3.0转向“低调实用主义”,强调自进化能力。
该品牌在人工智能领域组建超过2600人的专项团队,负责智能体、端侧与云侧模型开发。未来五年,其计划投入100亿美元,在全球布局研发中心,支持人工智能技术迭代与生态建设。
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在重塑科技产业,消费科技领域的设备边界逐渐模糊,大模型甚至具备成为“下一代操作系统”的潜力。从手机到智能终端生态,跨设备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流转已成为趋势。芯片、系统、终端、模型与应用领域的科技巨头,均希望构建生态体系,人工智能生态的潜力不言而喻。
该品牌正加速从智能手机制造商向人工智能终端生态公司转型。其人工智能战略不仅限于手机,而是构建全栈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开放生态建设。从自进化的手机智能体YOYO、系统级架构到数千个生态智能体,该品牌的人工智能布局已覆盖全场景。随着人机交互范式迭代,硬件形态面临重构,物理世界的具身智能也在快速发展。其机器人手机的探索,仅是未来人工智能终端发展潜力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