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式上,自然资源部重磅推出全球首个针对深海典型生境的多模态大模型——“深海生境智能认知与探索多模态大模型”。这款由我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牵头、多家科研机构联合研发的成果,标志着联合国“海洋十年”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取得突破性进展。
该模型突破传统海洋认知模式,集成智能感知、全域推演、决策生成与沉浸式导览四大核心功能。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已实现对深海海山生态系统和热液喷口区域的精准建模,为科学家提供前所未有的生境解析能力。研发团队透露,模型构建过程中融合了声学探测、光学成像与生物化学等多维度数据,形成对复杂深海环境的立体认知。
作为开放共享的国际科研平台,该模型将向全球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开放使用权限。项目负责人表示,通过跨国界数据共享与算法协同,计划三年内将认知范围扩展至深海平原、大陆坡等更多典型生境,构建覆盖全球主要深海区域的智能认知网络。这种协作模式将加速人类对深海生态系统的理解进程。
同期发布的《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报告》引发广泛关注。报告创新性地提出“五位一体”概念框架,涵盖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灾害防控、科技创新与区域合作五大维度。专家指出,该框架为亚太地区构建韧性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特别是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海洋治理难题给出了科学路径。
此次海洋周活动凸显中国在深海科技领域的引领作用。从模型研发到标准制定,从数据共享到治理方案,中国正通过实质性行动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变革。与会代表认为,这种开放创新的科研模式,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海洋问题提供了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