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产会员“倒戈”:山姆信任基石动摇,扩张之路遇阻?

   时间:2025-11-06 03:13:00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山姆会员店正深陷一场持续发酵的舆论漩涡。从7月“好丽友”事件引发的争议,到10月App改版招致的吐槽,再到前阿里副总裁刘鹏入职后“阿里味儿”过重的质疑,山姆在短短三个月内经历了从“闭眼入”到“不敢信”,甚至部分会员“退卡”的信任危机。

山姆App改版是舆论风暴的导火索之一。今年8月底,山姆开始对App进行测试性改版,并在期间根据会员反馈持续优化。然而,这一调整却引发了大量会员的不满。部分用户认为,改版后的商品图片展示不够真实,影响了购物体验。山姆迅速回应,表示会重视会员建议,改进商品图片的呈现方式,以更好地展现商品真实形态。但争议并未因此平息,反而与高管变动的传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更大的舆论声浪。

刘鹏的加入成为舆论的另一个焦点。这位曾在苏宁电器、海尔集团、麦德龙供职,并拥有阿里背景的高管,在上任仅几天后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社交媒体上流传着“山姆变得像盒马”“阿里味儿越来越重”的说法,甚至有传言称,沃尔玛中国内部高管通过小红书等平台引导舆论,试图给刘鹏一个“下马威”。尽管山姆明确表示,App改版与高管变动无关,且刘鹏是10月底才加入,但这些解释并未完全消除外界的质疑。

小红书成为舆论发酵的主要平台。一张截图、一段小作文,就能将山姆和刘鹏推上争议的焦点。这种情绪化的表达背后,折射出的是山姆中产会员对品牌变化的深层担忧。他们习惯了山姆的“严选”模式,担心品牌会转向“流量为先”“规模为先”的电商逻辑,从而失去原有的品质和独特性。

会员的不满可以归结为三类原因。第一类是对“山姆供应链本土化”的阴谋论。部分会员认为,随着沃尔玛中国高层本土化,山姆的选品标准下降,品质失控。甚至有极端说法称,某国产商超离职高管潜入山姆做卧底,故意引入低质商品。这类言论的矛头直指以朱晓静为首的沃尔玛中国本土高管团队。山姆曾回应称,将对恶意诋毁的信息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品牌声誉。

第二类是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偏见。一些会员认为,盼盼、卫龙、洽洽等本土品牌“不配”进入山姆,只适合出现在街边小店或普通商超。然而,事实是,这些国货品牌近年来已向健康化、高端化转型,部分商品甚至是山姆的“特供款”。山姆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早已完成本土化,其“严选”标准也倒逼了一批国产供应链厂商升级。

第三类是中产会员的身份焦虑。山姆会员卡分为普通会员(260元)和卓越会员(680元),会员等级的设置筛选出了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人群,也让他们形成了自我身份认同。对他们来说,会员卡不仅是购物凭证,更是一种“中产阶级通行证”。当山姆引入国产大众品牌时,部分会员感到“体面”受损,于是将对商品或服务的责备转化为捍卫阶层边界的宣泄。

这些归因背后,是山姆中产会员对品牌信任的逐步丧失。在2025年沃尔玛投资大会上,朱晓静将山姆的成功归结为三大因素:优质的商品与体验、全渠道便利购物以及与会员建立的深厚信任关系。然而,随着本土零售和电商平台的崛起,山姆的品控能力、食品安全问题以及扩张速度都受到了质疑,中产会员的信任也被持续透支。

面对舆论压力,山姆仍在快速扩张。截至10月27日,山姆已在全国30多个城市开设了近60家门店,预计年底前还将新增约五家。然而,会员增速已从40%降至16%,经营效率面临挑战。快速扩张对供应链造成了压力,而经营效率的降低又可能进一步动摇会员的信任。这就像走钢丝,平衡一旦打破,更大的风波可能还在后面。

山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建立的“信任经济”。通过严苛的选品标准、供应链管理和会员专属服务,山姆赢得了中产会员的认可,也支撑起了他们的身份认同。然而,当这条“好腿”被猛踹时,山姆的扩张之路可能会变得更加艰难。毕竟,900万中产会员的情绪消费和身份认同,既是山姆的优势,也可能成为其最大的绊脚石。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