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不融资却狂销百万台,Plaud凭啥在AI硬件赛道杀出重围?

   时间:2025-11-08 07:43:40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深圳南山区的一栋写字楼里,一位记者站在大堂,反复核对手机上的导航信息。这座建筑的一楼装修风格更像酒店,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公司。直到与对接人员会合,乘坐电梯进入办公区,记者才确认自己没有走错地方——年轻、充满活力的氛围扑面而来。

然而,这种对科技公司的初步印象很快被打破。在办公区域内,几位明显超过互联网行业“年龄红线”的技术人员正围坐在电脑前,热烈讨论着工程细节。这种场景让记者意识到,这家名为“Plaud”的公司,远非表面那么简单。

Plaud的成长轨迹充满反差。其首款AI纪要产品“Plaud Note”在Kickstarter众筹平台上线时,曾被质疑为“伪需求”。但截至今年7月,这款产品的累计销量已突破100万台。在AI硬件领域,这一成绩仅次于AI眼镜“Rayban—meta”,成为单品销量中的佼佼者。

更令人意外的是,在AI硬件创业圈普遍依赖融资的背景下,Plaud自成立以来未接受过任何外部投资。这种“自给自足”的模式,引发了行业对AI硬件创业路径的重新思考。

在Plaud中国区CEO莫子皓的办公室里,记者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为何拒绝融资?“从产品上市第一天起,我们就实现了盈利。既然能自给自足,为什么还要融资?”莫子皓的反问直指核心。他透露,创始人许高曾从事财务顾问工作,这段经历让他对融资保持谨慎态度。

这种谨慎并非没有道理。另一位AI硬件创业者曾表示,当前硬件项目备受资本追捧,但过度依赖融资可能导致创业者偏离初心。Plaud的选择,正是对这一观点的实践。

那么,Plaud如何实现持续盈利?莫子皓的答案简洁明了:“产品市场匹配度(PMF)。”他解释道,PMF是产品成功的基石。以最新发布的Plaud Note Pro为例,其工业设计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不足3毫米的机身厚度,能完美贴合手机背部,即使与当前智能手机普遍突出的镜头模组搭配,也不显突兀。

操作设计同样简洁:整机仅有一枚物理按键,用户无需学习即可通过长按实现“开启/结束录音”。但问题随之而来:智能手机已具备通话录音和AI转写功能,用户为何需要额外携带一个设备?

莫子皓指出,手机录音的操作流程复杂——解锁、打开APP、点击录音,过程中若接到来电,录音可能中断。因此,用户需要独立的硬件来完成这一任务。但仅凭这一点,仍不足以解释百万用户的购买行为。

Plaud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话价值挖掘”。莫子皓详细阐述了其工作流:首先通过硬件或软件捕捉用户相关的上下文和意图;其次从对话中提取智能信息,包括语言内容、语气、语境甚至言外之意;最后将这些信息总结,帮助用户决策或提供价值。

他举例说明:一名销售拜访新客户时,面对三位公司代表,可能不清楚谁的决策权最大。录音完成后,Plaud能通过语言信息分析,判断出关键人物。这种能力与普通AI录音笔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仅能生成会议纪要,而Plaud能处理基于语言信息的工作。

“语言是认知的边界。”莫子皓多次引用维特根斯坦的名言。Plaud的产品定位单一却深入:记录、分析对话,并生成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对单一场景的深耕,或许正是AI硬件打开市场的关键。

对比同期产品,如CES 2024上备受关注的AI Pin和Rabbit R1,这两款产品虽定位不同,但均强调“全天候、多场景”使用。然而,多场景需要多功能支撑,而智能手机已是集成度最高的消费电子设备。因此,AI硬件创业的首要任务,或许是打透单一场景。

Plaud的市场布局同样值得关注。其首款产品Plaud Note于去年7月在亚马逊开售,9天内便登顶全站录音笔类别销量榜首。但直到今年9月,三款产品才在国内正式上市。莫子皓解释,海外用户认知度较高,且国内竞争环境更复杂。

事实上,Plaud回归国内市场前,已面临诸多挑战。钉钉的DingTalk A1、出门问问的TicNote,以及珠三角地区白牌工厂生产的“磁吸式录音卡片”,均成为其竞争对手。在消费电子行业,优秀设计常被借鉴,但Plaud无疑是这一品类的开创者。

这引发了两个问题:为何Plaud能领先定义产品?面对互联网大厂,它如何保持优势?莫子皓承认,Plaud的成功离不开时机。2022年初,创始人许高与供应链专家刘晔合作,看好AI录音笔方向。当时,这一市场几乎空白,传统录音笔市场萎缩,语言处理模型也屈指可数。

但许高赌对了。在Plaud Note进入概念验证阶段时,ChatGPT的发布让其能力大幅提升。对于被效仿的问题,莫子皓认为,白牌工厂的产品在软硬结合上难以匹敌,而大厂若倾尽全力,Plaud可能陷入被动。

“但大厂会押注这个赛道吗?”他指出,AI硬件行业普遍认为AI眼镜是下一个入口,因此今年各家竞争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厂不太可能向其他领域倾斜资源。Plaud全球400人的团队专注于产品开发、模型和软硬结合,这种专注度是其优势。

Plaud真正担心的是,未来的AI眼镜能否覆盖其现有功能。“但至少1到2年内看不到这种可能性。”莫子皓补充道。在此期间,Plaud也在尝试新的解决方案。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