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从“信号盲区”到“卫星相连”:卫星通信融入生活还有哪些坎?

   时间:2025-11-02 09:27:17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从古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漫长守候,到如今“深山孤岛处,通信靠卫星”的即时连接,人类对跨越空间障碍的通信追求从未停歇。当前,卫星通信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全球通信格局,成为连接“空天地海”全域覆盖的关键力量。

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重要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终端设备直连卫星业务的发展,并设定了“卫星通信用户超1000万”的宏伟目标。这一举措标志着卫星通信从专业领域向大众市场的全面渗透,卫星直连终端设备,如手机、车载系统、物联网设备等,正逐步成为打破地理限制、实现全球无缝通信的重要工具。

移动通信历经40年发展,已将地球70%的人口纳入网络覆盖范围,但仍有80%的陆地和95%的海洋处于“信号盲区”。随着低轨卫星星座的密集部署和消费级终端的普及,卫星通信正为地球编织一张全新的神经网络,覆盖戈壁、深海、高空等偏远区域,其意义远不止于“海上天上刷刷短视频”的娱乐功能。

过去,离开城市意味着可能失去联系。山区徒步、海上作业、偏远地区旅行时,“无服务”的信号格常常让人陷入困境。如今,这一切正在发生改变。用户只需打开手机“设置”菜单,选择“卫星网络”功能,轻轻一拨即可启用天通卫星通信。短短10秒内,手机屏幕显示“卫星连接成功”,用户便可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实现与世界的即时连接。

在内蒙古草原无人区的实测中,支持卫星直连的手机能够保持每小时3至5条信息的稳定传输能力。过去穿越罗布泊等无人区时,必须租用卫星设备跟队,一天租金高达500元。而现在,只需携带一部支持卫星通信的手机,便可随时报平安,大大降低了户外活动的风险和成本。

卫星通信的使用门槛正在大幅降低。一位刚完成羌塘无人区穿越的户外爱好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道:“只需将普通智能手机对准卫星方向,短短十几秒就能建立连接。这种‘傻瓜式’操作,让使用者不必精通高科技也能轻松使用。”目前,中国首个自主研制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天通一号”已组网4年,由中国电信运营。终端方面,华为、荣耀、小米等多家手机厂商已推出数十款具备直连卫星功能的智能手机,市场选择日益丰富。

卫星通信的普及不仅带来了通信方式的变革,更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无论身处何地,都与世界平等连接”的安全感。从供给侧来看,卫星产业正迎来起飞期。卫星制造的小型化、模块化、组件化显著降低了成本,缩短了研制周期。同时,基于毫米波、太赫兹、激光通信等的星际链路技术也逐步成熟,为卫星通信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国卫通运营管理着18颗商用通信广播卫星,成功发射中星10R、中星9C卫星,并建成中国首张完整覆盖国土全境及“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高轨Ka高通量卫星互联网。“海星通”全球网络服务已覆盖全球超过95%的海上航线,为国际航运提供了可靠的通信保障。

然而,卫星通信的普及仍面临诸多挑战。从需求侧来看,2025年初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数约57亿户,而卫星通信用户数仅徘徊在1000万量级。其中,星链用户约700万户、铱星约180万、海事卫星约16万,天通卫星约250万。资费方面,手机直连通话价格普遍高达10元/分钟左右,限制了用户的广泛使用。在各类应急事件中,仍有大量通信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终端贵、资费高、用户少,成为当前卫星通信发展的主要瓶颈。手机直连服务的日使用人数仅占终端累计销量的0.1%,形成了“用户少→终端贵→卫星少→体验差→用户更少”的恶性循环。荣耀终端卫星通信产品专家钟睿分析指出,使用率低的原因主要包括:国内蜂窝网络覆盖优良,而卫星通信所需卫星数量相对不足;高轨卫星容量带宽小,用户场景单一;使用步骤略微繁琐,通话音质和图像效果欠佳。

手机卫星直连的普及仍需跨越重重技术高山与产业深壑。终端设备的功耗问题是首要难关。智能手机要在有限的电池容量和散热条件下完成与数百公里外卫星的数据传输,对技术提出了极高要求。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是另一个关键挑战。低轨卫星相对于地面的移动速度高达每秒7公里,带来的多普勒效应会导致信号频率偏移。同时,建筑物遮挡、天气变化等因素也会影响通信质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创新的信号处理算法和智能的抗干扰技术。

网络架构的设计同样考验着工程师的智慧。要实现全球无缝覆盖,需要成千上万颗卫星协同工作,组成庞大的太空网络。如何管理这些高速移动的卫星,确保用户在不同卫星间切换时通信不中断,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标准体系的缺失也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各卫星系统、各厂商采用的是不同的技术标准,用户换个运营商就得换手机,导致终端设备难以实现通用。互联互通不足也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频率和轨道资源的分配是另一个关键问题。优质的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有限,全球各国都在加紧布局。如何在国际规则框架内争取更多资源,同时在国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效应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仍然偏高,一个低轨卫星星座的建设和维护需要数百亿元的投资。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才能降低单用户成本,形成良性循环。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卫星通信的普及前景依然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产业的协同发展,卫星通信有望从应急保障的“生命线”化作无声的连接力,融入数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场深刻的连接革命将由技术突破和生态协同共同支撑,为人类带来更加便捷、安全的通信体验。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