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迪士尼度假区近日宣布将启动新一轮扩建计划,在现有设施基础上增建第四座主题酒店并拓展购物餐饮娱乐区域。这一举措标志着该度假区自2016年开园以来持续投入资源完善配套设施,进一步巩固其在中国主题乐园市场的领先地位。根据规划,新酒店将与正在建设的第三座酒店形成协同效应,同时配套建设大型零售场所,与现有迪士尼小镇形成业态互补。
数据显示,上海迪士尼乐园自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已突破1.13亿人次,2024年更以1470万人次的年接待量创下历史新高。尽管自2018年起经历六次票价调整,但游客热情未减,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期间实现旅游收入超615亿元。这种持续增长的客流量为度假区扩张提供了坚实基础,与国内酒店行业整体面临的存量竞争形成鲜明对比。
从财务表现看,主题公园业务已成为迪士尼集团的重要增长极。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体验板块收入达90.86亿美元,同比增长8.34%,其中美国本土乐园营收增长10%,国际乐园增长6%。上海迪士尼作为国际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扩建计划被纳入集团未来十年600亿美元全球投资框架,涵盖主题乐园、游轮等核心业务。
新扩建项目不仅包含住宿设施升级,更注重消费场景延伸。新酒店紧邻乐园主入口的区位优势,将吸引游客选择多日游玩套餐,带动门票、餐饮等二次消费。配套建设的大型零售场所则创造非入园消费场景,游客无需购票即可购买独家商品,这种"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的转型模式,有望将客单价提升30%以上。
国内主题乐园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上海乐高乐园于2024年开业后,深圳、北京等地项目相继推进,珠海长隆海洋科学乐园二期完成100亿元扩建,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二期计划2026年开放。北京环球影城二、三期建设也在进行中,这些新兴项目将对上海迪士尼形成分流压力,促使后者通过持续更新保持竞争力。
与主题乐园的扩张态势形成反差的是,国内酒店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截至2024年末,全国酒店总量突破37万家,客房规模超1850万间,供给过剩导致行业平均回本周期延长至4-4.5年,部分项目甚至需要10年。奢华酒店品牌文华东方2024年净利润下降8%,被迫启动私有化程序;万豪、洲际等国际集团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RevPAR)增长不足1%,希尔顿、温德姆出现同比下滑。
面对市场变化,头部酒店集团仍在加速布局。华住集团创始人季琦考察278个地级市后判断,中国酒店业正迎来结构性机遇,未来将从单体酒店向连锁化、品牌化转型。亚朵集团宣布2025年新开500家酒店,锦江酒店三季度净增212家门店。这种扩张策略背后,是行业回暖的积极信号——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酒店行业每间可售房收入跌幅收窄,9月以来的积极势头有望延续至第四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