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蔚来汽车一度陷入销量增长放缓、财务压力加剧的困境。乐道L60市场表现未达预期,第三品牌萤火虫也面临外界质疑,公司净亏损虽同比收窄,但仍高达120.3亿元,流动资产仅剩272亿元。舆论普遍认为,蔚来正陷入类似2019年的生死危机,甚至可能重蹈覆辙。
转机出现在8月。随着乐道L90和全新ES8两款纯电大三排SUV的上市,市场形势开始逆转。10月,蔚来单月交付量突破4万台,其中全新ES8上市41天即交付1万台,成为继乐道L90之后的又一爆款车型。这款被寄予厚望的产品,其诞生过程背后隐藏着蔚来内部怎样的战略调整与组织变革?
蔚来产品体验副总裁李天舒的办公桌上,一本《日航的奇迹》格外显眼。2025年上半年,正值公司低谷期,创始人李斌向管理层每人赠送了这本书,希望借鉴稻盛和夫重振日航的经验,带领蔚来走出困境。尽管当时多数人认为这一目标难以实现,甚至有人建议更换管理层或寻求收购,但李斌仍坚持要在第四季度实现单季度盈利。
全新ES8的研发历程,始于2023年9月的一次关键对话。当时,蔚来ET5T产品体验经理孙宁被李斌叫到办公室,原本计划讨论下一代ET5的规划,却被李斌打断:“先放一放,你来负责ES8,我们要找回根据地。”这里的“根据地”,指的是蔚来最初的核心用户群体——2018年初代ES8上市时,首批1万台创始版车型迅速售罄,证明了40万元区间大三排SUV市场的巨大潜力。
然而,从第二代产品开始,蔚来的战略重心逐渐偏离SUV领域。第二代打头阵的是中大型轿车ET7,第三代平台首款车型则是行政旗舰轿车ET9。SUV优先级的降低,导致蔚来错失市场机遇:第二代ES8直到2023年6月才交付,比理想L9晚近一年,技术领先窗口期已过,市场表现被动。2022年下半年起,蔚来管理层开始复盘二代车型的市场表现,发现尺寸尴尬、内部空间不足、配置缺乏显性竞争力等问题突出。例如,二代ES8在研发过程中过于侧重前排体验,忽视了后排乘客需求,这一决策后来被证明是重大失误。
2023年夏天,经过多次一对一交流和月度复盘会,全新ES8的轮廓逐渐清晰:更主流的尺寸、更显性的配置,通过底层技术创新提升空间和补能体验,打造40万元价位段最具竞争力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蔚来希望通过这款产品体系化提升组织能力。一次内部会议上,李斌严厉批评了汇报者只谈概念的做法,强调要聚焦具体执行。
产品定义过程中,蔚来面临诸多艰难抉择。例如,在造型方向上,团队曾考虑过MPV设计,但最终决定在空间上接近MPV,同时避免挑战大众审美。项目代号从早期的Pisces(双鱼座)调整为Cetus(鲸鱼座),寓意“鲸吞市场份额”。2023年10月,李斌召集李天舒和孙宁开会,最终确定了这一方向。
资源分配是另一大挑战。2023年,蔚来二代车型销量低于预期,公司不得不收缩产品线,集中资源保障Cetus项目。在一次会议上,李斌罕见发火:“资源就这么多,到底先做谁?!”数个项目被砍掉,其中一些甚至已进入Gate2阶段。这一决策虽痛苦,但为Cetus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设计与工程环节,蔚来追求“极致的集成”。例如,Cetus的前备舱容积从最初的200L提升至230L,背后是上百名工程师长达7个月的优化,涉及电驱系统、热管理系统、空调箱布局等多项创新。为了兼顾右舵市场,二代ES8的空调箱采用纵置设计,但Cetus为最大化前备舱空间,改为横置,这意味着放弃右舨市场,但符合“聚焦中国市场”的战略定位。
组织机制方面,蔚来采用产品Studio制度,由整车体验经理(VEM)、整车设计负责人(VDL)、整车工程负责人(VEL)、整车项目经理(VPM)组成核心决策层PFP。Cetus项目中,这一机制显著提升了开发效率。例如,团队通过每日早会分享灵感,当天研究、当晚反馈,每周向李天舒汇报进展,累计召开1200多次会议,确保项目高效推进。
供应链管理是另一关键环节。2025年上半年,蔚来销量低迷,供应商信心受挫。李斌亲自约见每家供应商的一号位,通过一对一沟通争取支持。最终,数十家供应商选择力挺蔚来,为ES8的量产提供了保障。
2025年8月,全新ES8正式发布,预售价41.68万元起,正式售价再降1万元,BaaS后起售价甚至低至29.88万元。这一激进定价策略背后,是蔚来对成本控制和组织效率提升的信心。发布会后,用户支持蔚来的广告再次出现在全国多地,一线员工士气大振,Fellow在内网留言:“第一次感受到用户是接不完的。”
尽管如此,蔚来仍面临诸多挑战。李斌在内部会议上强调:“还有很多活要干。”12月,ES8的产能目标被设定为1.5万台以上,四季度毛利率目标为20%。蔚来还需在2026年完成ES9、ES7、乐道L80三款大车的布局,以巩固高端市场地位。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蔚来仍需在多重约束下持续创新,继续这场“泥泞路上的马拉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