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年来,尽管许多消费者因长期的价格战而对汽车降价产生了习惯性思维,认为车价将持续走低,但现实情况却与此大相径庭。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最近发布的乘用车价格段市场结构分析揭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现象:国内乘用车价格并未下降,反而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这一趋势的背后,主要推手是新能源车市场的快速增长。自2019年起,新能源车开始大幅增长,但由于动力电池成本高昂,且多数新能源车从中高端市场切入,因此其均价一直居高不下。
实际上,影响乘用车均价上升的不仅是新能源车的高价,还有其细分市场中高端车型的零售占比持续上升。数据显示,20-30万元车型的零售占比从2023年的17%上升至今年9月的19%,而30万元以上车型的零售占比也呈现稳定上升趋势。
然而,在普通消费者眼中,汽车似乎变得越来越便宜,或者更准确地说,性价比越来越高。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燃油车的实际售价在下降,而新能源车则通过提升配置来保持竞争力。例如,过去仅在豪华车上出现的空气悬架和AR-HUD等配置,现在已逐渐下放至20万元甚至15万元的车型上。
车企之间的内卷和价格战导致市场不断推出更多高性价比的车型。无论是直接的售价下降,还是通过增加配置来提升性价比,消费者越晚购车,就能以同样的价格获得更多。这也意味着,对于非刚需购车的消费者来说,等待可能会带来更好的购车选择。
例如,智驾技术的快速发展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前两年还在讨论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而今年则转向了纯视觉和端到端技术。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带高阶智驾功能的新车型以更低的价格进入市场。
总的来说,尽管乘用车均价在上升,但消费者仍然能够通过市场的内卷和价格战获得更高性价比的车型。对于非刚需购车的消费者来说,等待可能会带来更好的选择;而对于刚需用户来说,则可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适时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