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激烈的淘汰赛中,一个曾寄予厚望的品牌——极越汽车,如今却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近日,极越汽车的内部动荡引起了广泛关注,其CEO夏一平发布的一封内部信,揭开了公司即将进入“创业2.0阶段”的序幕,但实际上,这封信背后隐藏的是大规模裁员和项目的缩减。
据一线员工透露,公司内部已开始合并重复部门,并削减不盈利的项目,但这一过程并未如夏一平所言那般平稳。员工们纷纷表示,社保和赔偿等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导致大量员工在上海总部聚集,要求公司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视频中,夏一平反复强调问题正在解决,但并未就公司现状和未来规划给出具体答复,这使得员工们的信任度降至冰点。
不仅公司内部员工感到不安,极越的销售端也面临巨大挑战。由于公司财务状况恶化,不少门店面临被裁撤的风险,销售人员则面临失业的困境。令人意外的是,平时鲜有人关注的极越直播间,在公司危机爆发后,竟然吸引了大量观众。主播们或是回应公司变故,或是在线求职,甚至有人将流量引流至个人账号。
极越的困境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的供应商早已感受到这股寒意。随着极越的资金链紧张,供应商们纷纷上门讨债,包括Tech星球、上海移动等知名企业。而在整个利益链条中,车主们往往是最后得知真相的群体。新车主面临定金不退、提车难的困境,而老车主则担心未来的维修保养问题。
极越的倒下,让许多人感到意外。毕竟,它背后站着百度和吉利两大巨头。然而,尽管有着强大的股东背景,极越却未能逃脱资金短缺的厄运。资料显示,极越的前身是集度汽车,自2021年成立以来,仅公布过一轮近4亿美元的A轮融资,由百度和吉利共同增持。然而,对于造车这一资金密集型行业来说,这笔融资显然是杯水车薪。
据内部人士透露,极越曾计划与股东谈好新一轮融资,但关键时刻百度却突然撤资。这一变故直接导致极越陷入危机。而百度撤资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公司高层贪腐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审计发现极越的供应商存在转账问题,涉嫌将百度的资金转走。
在极越的危机中,吉利的态度也显得颇为微妙。从危机爆发至今,吉利官方一直未公开表态,似乎极越的生死与它无关。事实上,极越与百度、吉利的关系早已发生微妙变化。早期,百度占据主导地位,吉利则定位于支持者角色。然而,随着极越股权结构和话语权的变更,百度从主导造车变为支持造车,而吉利则似乎对极越这个“干儿子”不够重视。
当极越陷入困境后,夏一平曾向百度和吉利求援,但均未得到积极回应。对于百度来说,极越的资金缺口巨大且盈利前景不明朗,因此选择及时止损。对于吉利来说,手中的好牌已足够多,极越似乎可有可无。因此,极越无奈成为两大股东的弃子。
极越的困境不仅体现在内部管理和股东关系上,其市场表现也令人担忧。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极越累计交付量仅为1.4万台,月均不足1300辆。其中,11月的交付量更是下滑至2485台。更令人担忧的是,极越的销量中还存在水分,部分车辆流向了租赁渠道,而非个人消费者。
如今,极越的门店被关停、销售失业在即、拖欠吉利代工费,生产端和销售端均面临停摆的风险。12月的交付数据注定比11月更加惨淡,这使得极越更加难以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想要让极越起死回生,几乎成了一道无解的难题。无论是百度、吉利还是投资机构,在极越已被证明是扶不起的阿斗后,都不敢再轻易冒险。
极越的遭遇并非个例,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洗牌的加速,未来或将有更多弱势品牌退出历史舞台。造车不易,对于每一个参与者来说,都需要倍加珍惜每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