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上海车展见证:供应链企业风头正劲,中国创新策源地地位凸显

   时间:2025-05-01 04:38:28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智电”新时代的浪潮下,汽车产业链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角色变革。近日,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向媒体透露,本年度的上海车展中,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占据了四个展馆,总面积接近10万平方米,参展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相较于往届有了显著的增长。

这一变化尤为明显,与上一届车展相比,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的面积从约3万平方米扩展至如今占据展馆三分之一的规模。在参展的近400家供应商中,有近50家企业如元戎启行、芯擎科技等是首次亮相上海车展,展示了它们在智能驾驶、人工智能和800V高压平台等领域的最新技术。

随着智能驾驶和AI大模型成为行业标配,车企之间的竞争已经悄然转变为背后供应链的隐形较量。这些过去常常隐藏在幕后的技术供应商,如今正以“主角”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它们带来的展品多为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发的创新成果,涵盖了线控转向、动力系统、辅助驾驶系统和智能座舱等热门技术领域。

在“智电”浪潮的推动下,中国本土供应商开始崭露头角。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华为数字能源、宝钢、凌云股份、保隆科技、伯特利等企业纷纷展示了与汽车相关的最新技术和产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指出,本届上海车展中,科技公司及供应链参展企业的数量明显增加,这表明智能网联新能源时代科技与汽车的深度融合正在进一步加速。

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亚洲区汽车业务负责人郑赟在车展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许多优秀的零部件供应商在车展上亮相,性价比表现出色。同时,主机厂和供应商都在积极与AI产业融合,与生态系统的内容服务商展开深入合作。这进一步证明了供应链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活力和实力。

在2025上海车展上,电动化与智能化不仅是整车厂的宣传重点,更成为了供应链企业的技术竞技场。福瑞泰克、博世、采埃孚等企业展示了从智能驾驶到数字座舱、从线控底盘到AI芯片的前沿技术,这些技术正在重塑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例如,福瑞泰克推出了基于智能驾驶平台ODIN3.0的高分辨率摄像头模组和自研波导技术的前、角雷达产品,以及面向量产市场的解决方案。

博世透露,去年在中国获得的未来五年新业务中,有65%与智能化及电气化解决方案相关,这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快速转向。采埃孚则展示了融合AI大模型与算法的辅助驾驶系统,该系统能够大幅降低硬件成本,快速适配不同汽车平台。耐世特展示了最新的线控转向与后轮转向、线控制动等技术,强调了未来汽车零部件变革的加速。

在智能驾驶逐渐走向务实的同时,智能座舱的竞争却愈发激烈。芯驰科技推出了AI座舱SoC芯片X10,计划在2026年量产。Unity中国带来了数字化智慧情感座舱和基于第四块屏幕的车载游戏生态,已经与全球35家整车厂商达成合作,市场占有率超过85%。DeepSeek的技术革命正在席卷汽车行业,成为汽车座舱与AI技术融合的重要趋势。

随着几起因智能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的发生,汽车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开始重新审视智能驾驶的安全性问题,并出台相关规范文件。郑赟认为,这些事故的发生和相关规范文件的出台,虽然会在短期内给智能辅助驾驶技术“降温”,但长期来看,并不会改变这一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普及速度。供应链企业在智能化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更加注重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耐世特、佛瑞亚等企业展示了提升驾驶安全性的智能化配置,如智能可配置电子保险丝、新一代透明车门技术和驾驶员警觉性监测功能等。同时,面对“智驾平权”的浪潮和降本增效的压力,供应链企业也在积极平衡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耐世特汽车系统总裁罗宾·米拉韦茨表示,未来十年,全球领先供应商的格局趋势发展或也将如此,中国的整车厂将逐渐取代传统整车厂的地位。越来越多的汽车供应链企业意识到,“中国技术和产品反向输出”已经成为一个趋势。爱尔铃克铃尔集团、佛瑞亚等企业正在加速将现有技术转移至中国,并推广中国团队自发产生的创新技术和产品。

在中国市场,汽车供应链企业不仅要拼创新速度和本土化深度,还要讲究中国速度。面对主机厂日益缩短的开发周期,科技公司Unity带来了基于数字孪生打造的工业操作系统,助力客户实现从设计、仿真到生产、运维的全流程数字化和智能化。耐世特的软件工具MotionIQ-Dev也旨在快速推进嵌入式软件开发与集成,为全球工程团队节省时间并削减成本。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深水区,供应链的竞争逻辑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汽车供应链企业不再只是拼规模,而是更加注重创新速度、本土化深度和成本控制能力。中国从“世界工厂”变为“创新实验室”,全球汽车供应链的权力天平正在倾斜,跨国零部件企业正在以中国为创新策源地,反向重构全球业务版图。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