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智能驾驶2025:中国智驾引领全球,技术普惠开启产业新纪元

   时间:2025-05-01 19:01:35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2025年的新能源智能汽车市场中,“全面智能化”成为了行业的口头禅。这一趋势背后,是高级智能驾驶(L2级别以上)渗透率的迅速提升,预计年内将达到21.4%的新高。技术、成本和市场的共同作用力下,入门级车型也开始搭载智能驾驶功能,标志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化时代正在到来。

中国智能驾驶行业的影响力,已从本土市场扩展到全球市场。国产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与生态系统的重构,成为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如果说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上半场由特斯拉等西方企业主导,那么智能驾驶的下半场则无疑是中国企业的主场。中国企业在传感器、智能驾驶算法、系统集成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优势。

根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占据全球智能驾驶市场33%的份额,技术输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美元。以激光雷达为例,2024年的前装搭载率已突破8%,预计到2027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6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1%。硬件成本的显著下降为智能驾驶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汽车电子化和智能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域控制器市场也随之快速增长。中国智能驾驶方案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在海外市场中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目前,智能驾驶行业正从“硬件堆砌”向“算法优化”转变,软硬件协同效应日益凸显,海外市场的竞争核心已升级为技术迭代能力和成熟产品的落地能力。

数据显示,主动安全技术已成为新车标配,美欧市场近90%的新车配备了AEB系统,日本34款调研车型更是实现了100%标配。欧洲自2023年7月起将AEB列为强制配置,推动了L0-L2功能的快速普及。商用车标配的盲点监测系统也逐渐渗透到乘用车领域,通常需要配备2-4个雷达传感器以提高安全性。

市场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高阶化趋势,预计到2035年,全球超过半数的新车将搭载L2+/L3功能;到2042年,欧洲L2+/L3市场规模将超过40亿美元,带动ADAS整体市场突破160亿美元。其中,L2+系统凭借高速领航辅助驾驶(NOA)和城市NOA等进阶功能成为竞争焦点,预计其全球市场规模将在2045年达到179.8亿美元,实现从豪华车到主流车型的全覆盖。

智能驾驶技术的跨界创新浪潮也在加速重塑产业边界。例如,小鹏机器马共享XNGP导航决策算法,技术复用率超过60%。这表明智能驾驶企业所构建的“感知-决策-执行”全栈能力,能够无缝切入工业自动化、低空物流等万亿级新市场。一些有技术储备和市场洞察力的企业,已经率先从技术预研阶段进入市场拓展阶段。

知行科技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25年,其全资子公司艾摩星机器人(苏州)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业务覆盖多种类机器人、核心软硬件等,契合“AI+汽车”向具身智能领域延展的产业发展方向。艾摩星机器人将依托知行科技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利用机器人与自动驾驶系统在视觉感知、多模态交互等方面的技术通用性,聚焦机器人技术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全链条布局,探索多场景应用落地。

知行科技在域控制器、感知算法、中间件及计算框架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以及向具身智能、多场景自动化的拓展战略,显示出智能驾驶行业头部企业对机器人市场的看好和重视。华为“车-机-人”全场景互联、知行科技“AI+汽车+机器人”的跨界融合布局,标志着行业竞争进入跨界协同的新阶段。

硬件层面的降本增效和软件生态层面的全球化适配,使中国智能驾驶企业真正实现了“技术普惠”和“智能驾驶平权”。市场的正向反馈也在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向智能化加速迈进。随着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场景的拓展,中国智能驾驶企业将在更多领域复制这一模式,持续引领全球智能出行的变革。

智能驾驶曾长期是豪华车的专属配置,但中国智能驾驶企业通过“全栈自研+国产替代+规模化量产”的策略,让智能驾驶硬件的成本大幅下降,实现了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知行科技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能够牢牢把握技术路线的主动权,快速迭代和优化技术,满足车企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其在汽车智能驾驶方面的技术积累,也有望复用到智能机器人产品平台。

当智能驾驶行业从技术验证期进入商业落地期时,企业需要在成本控制与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并实现城市智能驾驶场景的技术硬实力。智能驾驶能力的普及化,让智能驾驶行业面临洗牌。许多智能驾驶企业选择多元化发展,将机器人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对冲风险。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