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约车行业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开票难”,意外揭露了高德打车盈利模式的另一面。外界曾广泛关注高德打车终于摆脱了长期盈利难题,但如今,一个更为复杂的盈利机制浮出水面:高德打车似乎依赖一群处于亏损边缘的中小出行公司维持其盈利状态。
事情起源于网络上关于高德打车开票难题的持续热议。乘客们纷纷抱怨,在使用高德打车服务后,一些出行公司无法提供发票,甚至有网友总结出“避雷指南”,列出应当避免的出行公司名单。
进一步调查显示,这些开票难题主要集中在小规模的出行公司上。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小公司的问题远不止于无法开具发票。无证驾驶、危险驾驶和服务态度恶劣等问题频发,而这些行为大多与高德打车平台下的中小出行公司有关。
面对中小出行公司引发的诸多投诉,高德打车似乎并未采取严厉措施。这引发了疑问:高德打车为何如此“宽容”?媒体揭示了一个惊人事实:正是这些亏损连连的中小出行公司,以自身亏损为代价,支撑了高德打车的盈利。例如,阿里巴巴重资入股的365出行,年亏损约5亿元,其中一部分亏损源自向高德打车支付的高昂流量费用,佣金费率高达9%。
即便是阿里巴巴的“嫡系部队”,365出行在高德打车平台上仍需支付高昂费用以争夺流量,其他小出行公司的处境可想而知。这些中小出行平台在高德打车面前几乎没有话语权,成为了高德打车盈利链条上的“寄生者”。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中小出行平台在面对高德打车的压力时,往往将不满转嫁到司机身上。采取扣款、派遣无证司机、压低单价和设置霸王条款等手段压榨司机,甚至随意封号。司机们投诉无门,押金被扣押,最终只能将愤怒发泄到无辜的乘客身上。
乘客们因此遭受了服务质量的下降和安全风险的增加,网络上关于司机态度恶劣和平台不作为的投诉层出不穷。高德打车的“聚合神话”如今正将中小出行平台逼入绝境,缺乏数据主权的合作方成为了巨头棋局中的牺牲品。当中小出行平台为生存不择手段时,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出行服务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