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家电动汽车制造商因对销售的电动汽车实施软件锁限,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悉,该企业通过软件将电动机的动力性能从原本的1500多匹马力大幅降低至900匹,消费者若希望解锁这一性能,则需在企业的特定驾驶软件上完成测试,并满足相关条件。
这一举措的背后,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车主违法使用超强加速性能的事件。一些车主在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上飙车,甚至将车速提升至230公里每小时,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交通规则,也引发了巨大的社会争议。尽管该企业之前已呼吁消费者依法行车,但并未采取实质性的措施。
然而,一个多月前的一起严重交通事故,成为了该企业的转折点。这起事故在网络上迅速发酵,给企业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汽车销量也因此一度大幅下滑。尽管后来销量逐渐恢复,但今年4月份的数据显示,销量仍环比下滑,打破了之前持续增长的趋势。
该企业此次悄然实施的锁限措施,虽然并未直接表明与这起事故有关,但仍引发了各方的深思。电动汽车的超强加速性能,是否真的对企业完全有利?事实上,关于电动汽车超强加速性能的争议一直存在,大众消费者与专业驾驶人士对此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传统汽车企业在面向大众消费者的车型上,往往采用相对保守的加速性能设计,只在面向发烧友的跑车中提供超强加速。这是因为大众消费者中包含了新手司机、反应不够敏捷的中老年人士等,他们的驾驶技术可能不够熟练,遇到意外情况时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因此,传统汽车在加速性能上采取了更为谨慎的设计。
保险公司的分析报告也指出,电动汽车的事故率远高于燃油车,其中部分原因正是新手司机驾驶电动汽车时,由于超强加速性能而引发的交通事故。该品牌电动汽车也曾因超强加速性能导致多起交通事故,并扩大了事故后果。这些都证明,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超强加速性能并非好事。
然而,在过去,为了抢占市场,电动汽车企业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刻意宣传自家20万左右的电动汽车就拥有媲美数百万跑车的动力性能。但在严重交通事故发生后,电动汽车行业终于开始意识到,超强加速性能并非完全有利。一旦因严重交通事故成为舆论焦点,企业很可能因此遭受重大挫折。
此次有电动汽车企业主动锁住动力性能,标志着电动汽车行业在宣传超强加速性能多年后,终于开始反思。他们认识到,大众消费者与专业驾驶人士不同,电动汽车企业需要考虑到大众消费者参差不齐的驾驶水平。一味夸大超强加速性能,可能会导致严重事故,进而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市场地位。因此,他们开始采取更为保守的态度,将安全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