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激烈竞争中,极越汽车曾一度面临生死存亡的边缘。2024年末,这家由百度与吉利联手打造的新势力车企,因资金链的突然断裂而陷入停滞,其CEO夏一平被员工围堵、供应商纷纷上门讨债的场景,成为了业内议论的焦点。
深入剖析极越的困境,品牌层面的不足无疑是关键所在。然而,从产品的角度来看,极越的失败也并非毫无征兆。极越01和07两款车型在市场上反响平平,其无门把手设计以及纯视觉智能驾驶方案更是遭到了“反人类”的批评,销量巅峰时也未能突破3000台。更为致命的是,百度在对极越进行财务审计时发现了巨大的资金黑洞,最终决定撤资,这无疑是对极越的致命一击。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极越将就此消失时,事情却出现了转机。2025年4月,极越的母公司完成了工商更名,从“浙江极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改回了“浙江枫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并新增了台州吉利工业为股东。这一举动被外界视为吉利准备重整极越的重要信号。
据多家媒体报道,极越未来可能会弱化其品牌的独立性,融入吉利的新能源汽车矩阵,共享吉利的B端换电网络和供应链资源。而百度则可能退居幕后,成为技术供应商,继续为极越提供Apollo自动驾驶系统,但这一切都需要与吉利的SEA架构实现深度兼容。
极越的前公关负责人徐继业透露,目前极越正与3-4家潜在的重组方进行谈判。极越未来的路径选择无非有三种可能:一是被传统车企借壳入场,利用极越的智能驾驶技术来弥补自身的短板;二是引入海外资本,比如像蔚来那样引入阿布扎比基金,借助海外市场来获取资金;三是借道出海,利用吉利的力量转战海外市场,这也是许多在国内市场难以为继的车企所选择的一条路。
尽管极越的复活之路看似有了些许进展,但前方仍然充满了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债务问题,据估计,极越的债务总额高达70亿元,而在利润率已跌至3.9%的中国汽车行业,资本对新势力的耐心已经所剩无几。即便有重组方愿意入场,能否填补这个巨大的资金黑洞仍然是个未知数。百度Apollo自动驾驶系统的市场认可度并不如华为ADS,再加上小米SU7事故将纯视觉方案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使得极越在技术上的价值也受到了质疑。如果失去了百度的技术光环,极越的差异化竞争力将大打折扣。
再者,极越的品牌信任度已经严重受损,从“流血卖车”到员工围堵,这一系列事件让极越的品牌形象大打折扣。即便重组成功,如何重建消费者的信心也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百度与吉利之间的股东博弈和战略协同问题也是一大隐患。百度虽然只持股35%,但通过超级投票权掌控着董事会,而吉利则试图通过增持来强化其在制造端的话语权。两者在路线上的分歧可能会拖累重组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