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车企“智驾”更名潮起,智能驾驶安全责任如何落到实处?

   时间:2025-05-08 13:06:18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小米汽车在其SU7新车订购页面上悄然进行了措辞调整,将原本的“智驾”表述修改为“辅助驾驶”,同时,“代客泊车”功能也被重新定义为“代客泊车辅助”。这一变动并非小米汽车单独之举,据观察,包括理想、蔚来、鸿蒙智行在内的多家车企,均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宣传口径进行了类似的调整,普遍采用“导航辅助驾驶”等更为谨慎的表述。

小米汽车对此次改动的回应是,此举旨在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号召,以及顺应汽车行业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公司强调,所有相关功能均属于辅助性质,驾驶者需时刻保持对路况的注意,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接管车辆。

事实上,这一波车企的措辞调整,背后有着更为深远的行业背景。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的相关公告,明确要求车企在宣传中不得使用“自动驾驶”、“智驾”等可能引发误解的词汇,而应以“智驾等级+辅助驾驶”的形式进行描述,例如“L2级辅助驾驶”。同时,禁止使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等表述,强调驾驶员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全程参与和控制。

在小米汽车之前,理想汽车也已悄然调整了其宣传策略。理想产品线负责人在介绍新款L6时,特别强调了“辅助驾驶焕新”,而在此前的宣传中,该车型还被称作“L6智驾焕新版”。问界汽车和比亚迪同样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表述进行了修改,分别采用了“智能辅助驾驶”和“驾驶辅助”的表述,并对载客泊车功能进行了重新描述。

蔚来汽车则对其不同车型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更为明确的区分,强调ET5车型具备城区NOA(领航辅助驾驶)能力,而新推出的萤火虫车型则主要面向通勤与家庭使用人群,不强调智能驾驶能力。这一系列的调整,不仅是对技术能力的重新定义,更是行业内对责任与安全的深刻反思。

近年来,智能驾驶技术引发的交通事故频发,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深入反思。特斯拉、蔚来、小鹏等品牌均曾发生过因智能驾驶系统误判而导致的交通事故。这些事故让公众意识到,尽管车企在宣传中竞相展示其“全场景智驾”能力,但当前量产车的智能驾驶技术仍停留在L2级辅助驾驶阶段,系统无法独立应对复杂路况。

面对这一现状,部分专家和学者指出,车企在营销过程中存在混淆视听的现象,利用信息差进行误导性宣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郑飞表示,对普通消费者要求以专业、理性的技术鉴别能力是不妥当的,车企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向消费者提供更为准确、透明的信息。

此次车企的集体更名,不仅是对监管部门政策要求的响应,更是对用户责任的主动承担。这标志着智能驾驶行业正在从“技术赛跑”转向“责任竞争”,车企需要以更扎实的技术验证、更透明的用户教育和更严格的责任划分,来重塑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信任。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