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园区内,一群年轻人正围绕着一辆试验车,紧张而兴奋地观察着车辆的智能表现。随着驾驶员轻声的一句“你好小安,向右变道”,车辆迅速响应,流畅地完成了一次变道操作,现场顿时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这支充满活力的团队,正是长安汽车AI实验室的核心成员,他们专注于汽车智能座舱AI技术的研发,致力于提升长安系智能网联新能源车的用户体验。他们的努力,即将在新款车上得到体现。
回忆起团队的创业历程,项目负责人罗咏刚感慨万千。2021年,当AI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时,长安汽车决定成立AI实验室,罗咏刚有幸成为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起初,团队在动力底盘、工具链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尝试,但效果并不理想。直到OpenAI推出GPT-3.5版本,团队才找到了明确的方向——聚焦汽车智能座舱AI研发。
罗咏刚带领团队,以多意图控制为切入点,成功实现了驾驶员可以同时对车辆进行多项功能控制的创新。在试验车上,罗咏刚下达指令:“开窗开空调同时放首周杰伦的歌。”不到一秒,车辆便如他所愿,开窗、开空调、播放音乐,这一成果让团队信心倍增。
然而,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语音交互模块的研发过程中,团队遇到了弱网、断网时交互中断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副总设计师孟艺凝带领团队成员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讨论。他们最终决定,将云端、车载CPU及相应模块、DSP系统整合在一起,通过不断迭代,成功实现了在弱网、断网情况下也能流畅交互的目标。
除了解决技术难题,团队还非常注重用户体验。他们针对语音交互中的各种痛点进行了分析,按照用户体验最佳、资源利用最少、技术水平最能实现的原则,确定了最优解决方案。今年6月,孟艺凝负责并开发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块将正式完成并交付,这将进一步提升用户的驾驶体验。
在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团队成员李翔负责训练语音模型。他通过收集上万句相关提问,为每一句话中的关键词打上标记,并建立关键词库。然而,在初步测试阶段,测试部门发现语音系统有时听不懂人们说话,回复也存在明显错误。面对这一挑战,李翔冷静分析,决定将问题带到例会上与团队成员共同讨论。
在例会上,团队成员集思广益,最终决定通过嵌入AI大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一个月的调整,李翔的新语音模型出炉。在测试时,一位同事对着语音大模型说:“前面风景好美。”大模型迅速回复:“是否要打开车窗、调整座椅靠背?”这一回复让李翔和团队成员们激动不已,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如今,随着新款车的即将上市,长安汽车AI实验室团队的成员们正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市场的检验。他们相信,自己的创新成果将为用户带来更加智能、便捷的驾驶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