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亿纬锂能8款电池亮相,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转型竞赛全面提速

   时间:2025-05-12 10:19:34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广东惠州迎来了一场聚焦于商用车电池科技的盛会——亿纬锂能首届商用车电池科技日。此次活动以“开源电池”品牌为核心,亿纬锂能震撼发布了八款专为物流、重卡、客车及工程机械领域设计的全场景电池解决方案,标志着其在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的又一重要布局。

面对中国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正经历的结构性变革,亿纬锂能此次一口气推出八款新品,旨在抢占市场先机。数据显示,新能源VAN车市场渗透率已超过40%,轻卡市场接近20%,而重卡与工程机械领域则蓄势待发。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双碳”目标推动下政策补贴退坡与市场化需求崛起的双重驱动。

亿纬锂能动力营销中心总经理黄红良在活动上强调:“当前,商用车电动化的核心矛盾已从‘是否要用电池’转变为‘如何用好电池’。这一转变促使企业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全生命周期价值竞争。”以重卡为例,用户对续航、补能效率和运营成本的高度敏感,推动了电池技术向高能量密度、超快充及长寿命方向的迭代。

亿纬锂能推出的兆瓦级电池(LF230P-453kWh)便是这一技术迭代的典型代表,其支持18分钟极速补能,并通过轻量化设计降低了空载能耗,有效回应了市场痛点。行业分析认为,此类技术突破将加速商用车从“政策合规工具”向“盈利效率工具”的转变。

商用车电池的复杂性在于其应用场景的高度分化。城市物流需要高频补能,干线运输追求长续航,而工程机械则需耐受极端工况。为此,亿纬锂能通过模块化技术架构,推出了覆盖多种场景的电池产品。例如,面向微面市场的LF125P-41.86kWh电池采用2C恒流直充技术,补能时间缩短至18分钟;而面向重卡领域的CTB(Cell to Body)技术则通过结构创新提升了能量密度,解决了“电池自重侵蚀载货量”的行业难题。

在软件应用方面,亿纬锂能将AI运维、云端协同纳入技术体系,通过云平台机器学习预测电池故障,实现能耗优化10%。这种“硬件+软件+服务”的生态化布局,为商用车电池竞争开辟了新的赛道。

亿纬锂能的野心不仅限于电池制造领域。在此次商用车电池科技日上,亿纬锂能与海螺创业、奇瑞商用车等企业签署了战略协议,并与华为、三一重卡等产业链头部玩家联合展示了技术协同成果。这一举动透露出亿纬锂能希望通过构建产业生态,推动标准制定与场景落地的决心。

在换电领域,亿纬锂能为重卡设计的充换电一体化方案(LF668-448kWh)备受瞩目。该方案在降低购车成本的同时,为运营商提供了灵活的补能选择。若此模式得以规模化推广,将有效缓解充电基础设施不足的行业瓶颈。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在活动现场指出:“商用车电动化需要跨领域协同,电池企业、整车厂与能源服务商的深度绑定,是行业突破边际成本的关键。”

然而,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的快速普及仍面临多重挑战。电池成本与残值管理体系尚未成熟,用户对全生命周期经济性的信任尚需时间培育。极端环境适应性仍是技术短板,尽管亿纬锂能宣称其电池在-20℃环境下能保持85%的效率,但北方市场的实际验证数据仍有待观察。同时,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中国商用车出口所依赖的“性价比优势”可能因欧美本土化政策而削弱。

面对这些挑战,亿纬锂能副总裁江吉兵表示:“技术优势需转化为用户价值,企业必须从‘造电池’转向‘造解决方案’。这意味着,行业竞争已进入‘用户运营’的深水区,单纯的技术参数竞赛将让位于综合服务能力的较量。”

此次科技日的主题是“共赢”,这恰恰是行业转型的缩影。随着电动化渗透率的提升,商用车市场的竞争将从单一企业较量转向生态体系竞合。电池企业需与能源网络、金融服务、后市场服务等环节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商业模式的闭环。

亿纬锂能提出的“车电同寿”理念(如客车电池10年100万公里质保),本质上是对用户资产保值诉求的回应。若这一模式成功,或将推动行业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重构价值链分配逻辑。正如与会专家所言:“零碳运输不是技术的独舞,而是生态的共谋。”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