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信部宣布将对汽车设计中的“隐藏式车门把手”进行规范,并计划推出强制性国家标准,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公众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据工信部介绍,此举旨在强化车门把手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性能,特别是在事故场景中。新的标准将要求增加机械或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以确保在电力失效时车门依然可以打开。同时,规范还将对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和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全标志进行统一,提升标志的可见性,降低逃生难度,并严格规定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
公众对此反应热烈,许多网友表示,这样的规范早就应该出台。一些用户在实际使用中遇到过隐藏式车门把手在低温环境下被冻住,导致无法打开车门的问题。而专家则进一步指出,除了这些问题,隐藏式车门把手还存在强度不足、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困难、失效以及夹手等逃生救援风险。
特别是在碰撞、起火等事故中,如果发生断电,电动式外门把手和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可能会失效,从而增加救援和逃生的难度。目前市场上隐藏式车门把手的设计种类繁多,但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
隐藏式车门把手的设计初衷主要是为了提升汽车的科技感和美观性,同时也有助于优化汽车的风阻和续航能力。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章弘表示,这种设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这些效果。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却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隐藏式车门把手的设计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按压式、触控式和感应式等,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杠杆式和电控弹出式两种。杠杆式通过物理杠杆原理实现开门,而电控弹出式则依赖电力系统进行开关控制。在车辆通电解锁状态下,电控弹出式门把手通过内部电机顶出,锁车状态下则通过电机收回。
然而,一些专家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的设计持批评态度,认为厂商为了追求美观和低风阻,而忽视了乘客的安全。在他们看来,这种设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成为逃生的障碍,甚至危及乘客的生命。
随着工信部新标准的出台,预计将对汽车厂商的设计和生产产生深远影响。未来,隐藏式车门把手的设计将更加注重安全性和可靠性,以满足新的国家标准。
同时,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汽车安全的更多关注。在选择汽车时,除了外观和性能,安全性也成为了消费者更加看重的一个因素。
对于汽车厂商来说,如何在追求美观和性能的同时,确保汽车的安全性,将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