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车展,与往届相比显得更为沉静,少了喧嚣与浮躁,智驾领域的激进营销风气已悄然淡去,“安全”成为了本届车展上最为瞩目的关键词。舱驾融合、端到端技术等概念和技术热度不减,这些创新顺应了软件定义汽车及电子电气架构变革的行业趋势。
近年来,中国智驾供应商迅速崛起,引发了一场供应链效率的革命。曾经主导汽车供应链话语权的国际Tier1巨头,如博世、大陆等,如今正以“追赶者”的身份,面对中国本土供应商的激烈竞争。这场竞争不仅是技术路线的较量,更是全球汽车产业权力格局重塑的生动写照。
面对中国汽车行业“软件定义汽车”的快速迭代,国际Tier1厂商开始摒弃传统的“全球统一方案”模式,转而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博世将L3级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研发团队落户上海,宣称开发周期缩短了40%;采埃孚与地平线合资成立智能驾驶公司,旨在通过本土芯片生态来弥补算法上的短板;安波福则加速全面本土化进程,特别是打造知识产权归属中国、面向全行业的软件底座,并强调以软硬解耦能力提供100%的中国方案,灵活满足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
这些国际Tier1厂商采取的“以空间换时间”策略,反映出它们对中国市场的重新定位——除了规模化量产能力外,敏捷响应与开发能力已成为新的生存法则。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国际Tier1厂商在硬件研发和复杂系统集成方面仍拥有显著优势,如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域控制器等核心模块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它们凭借数十年的合作经验,深度参与整车厂的产品定义与技术规划,能够为不同车型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在大国关系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供应链本土化、销售出海等议题备受关注。国际智驾Tier1厂商正试图在中国本土智驾方案商的包围中,寻找新的增长点。雷峰网与多家智驾Tier1厂商进行了会后交流,从技术、产品、解决方案等角度,解读了它们对行业的最新思考。
博世在端到端技术上持续投入,城区辅助驾驶领域的拓展速度明显加快,态度更为坚定。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主席马库斯·海恩博士表示,2024年博世智能出行集团在华销售额增长了4%,达到1166亿人民币。未来五年,博世在中国获得的新业务中,有65%与智能化及电气化解决方案相关。博世推出了基于端到端模型的城区辅助驾驶方案,并计划年底将其拓展至高快路及城市记忆行车辅助驾驶方案。
同时,博世还在研发视觉语言模型,以提升辅助驾驶系统对语言与交通场景的理解能力,如识别与处理潮汐车道、公交专用道等复杂场景。随着中国市场对辅助驾驶需求的快速增长,博世已与五家中国主机厂达成合作,大部分项目将于今年落地量产,一个面向海外市场的项目则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实现量产。
大陆集团在上海车展上宣布,其汽车子集团未来独立后的新公司命名为Aumovio,并计划在2025年9月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汽车子集团重点展示了“皓月Luna”和“繁星Astra”组合辅助驾驶系统,这两款产品均由合资公司智驾大陆团队研发。皓月Luna集成主动安全技术及基础行车/泊车功能,繁星Astra则作为全场景辅助驾驶系统,支持高速辅助驾驶、无高精地图的城区辅助驾驶及记忆泊车等功能。
智驾大陆CEO厉飚表示,智驾大陆整合了地平线最具量产经验的中阶智驾团队,并共享大陆集团的全球供应链、销售渠道与质量体系。面对智驾平权的趋势,国际Tier1厂商需要应对国内竞争的压力。厉飚认为,做好城区场景辅助驾驶产品,需要过去10年的积累沉淀。
安波福则在本届车展上展示了其“中国化、本土化”的成果,包括风河RTOS实时操作系统、雷达视觉一体感知系统、跨域融合数字基座、AI座舱等产品和方案。安波福中国及亚太区总裁杨晓明博士提出了“本土化战略2.0”,旨在以中国技术、人才、速度、成本和供应链,构建全面、彻底、完整的中国方案。安波福在中国设立了多个研发中心和工厂,提升了国产化率,并与本土生态链紧密合作,开发了一系列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本地化创新方案。
随着L3级自动驾驶的逐步落地和城市NOA的快速渗透,Tier1厂商的技术积累将与车企的场景化需求深度融合,推动更安全、更普惠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发展。一位行业分析师评价道:“当车企在功能层面激烈内卷时,Tier1厂商正以更灵活的合作模式和技术普惠策略,为整个行业筑牢安全与成本的双重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