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能源汽车领域迎来了一波新的关注焦点,中国汽车质量网揭晓了《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车质量排行(纯电车型)》,广汽昊铂GT、岚图追光、阿维塔12脱颖而出,占据榜单前三甲。然而,在这份榜单中,最引人注目的并非这些表现优异的车型,而是排名垫底的小米SU7。
小米SU7以239的高分值远超183的平均水平,成为该季度用户口碑最差的纯电车型之一。尽管从保有量来看,小米SU7的吐槽人数绝对值或许不是最多,但占比却高居榜首,这一结果引发了广泛关注,不少“米粉”开始表达失望,甚至有转向“黑粉”的趋势。
榜单发布后,立即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许多小米SU7车主纷纷留言,表示小米在细节做工上存在明显不足,漆面橘皮纹显著,部分电子功能也已出现问题。这些负面评价迅速在网络上发酵,给小米汽车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这份榜单持完全认同的态度。一些用户和自媒体对榜单的评判标准及其可信度提出了质疑,认为数据透明度不足,非质量问题的干扰以及主观评价的权重不明确。这些质疑声音中,不乏为小米叫屈的言论,认为小米SU7的市场热度与评分形成了鲜明反差,其中相当一部分投诉源于提车周期过长,而非典型质量问题。
面对这些质疑和负面评价,小米汽车再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作为造车新势力的一员,小米汽车自宣布造车以来,便以其强大的营销攻势吸引了广泛关注。雷军亲自站台、社交媒体话题轰炸、挤牙膏式的技术发布等策略,让小米SU7在上市前便积累了大量人气。
然而,流量是把双刃剑。小米SU7上市后,一系列飙车乱象频发,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引发了众怒。紧接着,“退订潮”又接踵而至,部分车主发现选配的碳纤维挖孔机盖与销售宣传不符,纯属装饰品,这进一步加剧了车主们的不满情绪。
此次中国汽车质量网的排行榜,无疑给小米汽车的口碑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尽管榜单的可信度有待商榷,但其影响已经显现。在造车领域,基本功才是护城河,用户对可靠性的敏感度远高于手机等电子产品。岚图、阿维塔等品牌凭借扎实的供应链管理和品控体系赢得了市场认可,而小米作为跨界造车的新势力,仍需时间沉淀核心能力。
面对挑战,小米汽车需要平衡技术硬实力和营销软实力的关系。创意可以天马行空,但造车必须脚踏实地。只有依靠过硬的产品和服务,才能留住那些被流量吸引来的用户。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加剧,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米汽车若想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就必须在技术和质量上下足功夫,用实力赢得市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