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奇瑞汽车在“安全之夜”活动中,通过一系列碰撞实测,隆重揭晓了其智慧安全系统及前瞻安全技术的新成果。活动中,奇瑞汽车不仅展示了其在安全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也回应了当前行业监管的加强与市场对于安全性的高度关注。
奇瑞汽车提出了“全域安全生态”的崭新理念,这一理念全面覆盖了电池、车身、智能驾驶等多个核心领域。在电池安全方面,奇瑞车型所搭载的电池采用了创新的锁子甲结构设计,并通过了远超国家标准的挤压与穿刺测试。在碰撞发生后,系统能够在2毫秒内迅速切断高压电,确保乘客安全。在车身设计方面,奇瑞汽车全系车型均采用了笼式车身结构,而小型车奇瑞小蚂蚁更是配备了全铝框架,旗舰车型风云A9L则拥有720度环抱式座舱,为乘客提供全方位的保护。
在智能冗余方面,奇瑞的猎鹰辅助驾驶系统增加了避碰算法,使得AI底盘控制的响应速度提升了30%。这一系列创新技术,无疑为奇瑞汽车在安全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
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道路上迅猛发展,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动力电池起火、隐藏式车门把手失效、智能驾驶系统失控等事件频发,给行业敲响了警钟。在此背景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近期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强制性安全标准,对动力电池、智能驾驶以及车门把手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整顿,行业监管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严格周期。
例如,工信部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明确规定,动力电池在经历内部加热、底部撞击以及300次快充循环后,必须保证不起火、不爆炸。这一新规将于2026年7月正式实施,将迫使企业升级电芯材料与结构设计,以满足更高的安全标准。
同时,工信部还叫停了智能驾驶功能的公测模式,严禁车企将用户作为测试对象,并要求统一使用“组合驾驶辅助”术语,禁止使用“自动驾驶”等夸大宣传的词汇。新规还要求车企在功能上市前完成充分验证,并确保紧急系统升级按照召回流程进行审批。
针对隐藏式车门把手设计的安全隐患,工信部也发布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这一文件指出,隐藏式车门把手在碰撞、断电等事故中可能导致车门无法开启,增加逃生与救援的难度。因此,新标准要求车企强化车门把手的机械冗余设计,规范紧急标识,并提升结构强度。
面对日益收紧的监管环境,行业内的相关企业也在积极应对。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龙头企业纷纷表示,其电池产品已经提前满足了新国标的要求。宁德时代称其麒麟电池通过4C快充与800V高压平台实现10分钟快充,并通过多层防护设计有效抑制热失控;而比亚迪则表示,其刀片电池凭借6C超充和“本征安全”结构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禁止公测”的新规也迫使车企转向虚拟测试。华为、小鹏等企业开始加大在仿真平台上的投入,通过AI模拟极端场景来验证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然而,虚拟测试的可靠性目前仍存在争议,有业内人士指出,虚拟测试无法完全替代真实路况的测试,成本与周期的增加可能会延缓功能的迭代速度。
随着新规的实施,未来车门设计将更加注重“显性安全”,科技感将让位于可靠性。隐藏式车门把手虽然曾被视为高端车型的标配,但在新规的要求下,机械冗余设计将成为新的刚需。
工信部的系列政策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汽车安全已经从合规底线升级为技术高地。未来,缺乏技术储备的企业可能会面临市场的淘汰。同时,频繁的安全事故也已经改变了用户的偏好。第三方调研显示,2025年购车者在选择车辆时,将“安全配置”的权重从第五位提升到了第二位,仅次于续航里程。因此,车企的品牌形象也需要从“科技先锋”向“安全卫士”转变。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安全标准的升级还将对国际规则的制定产生影响。有消息称,欧洲监管机构已经开始对中国的新国标进行评估,并可能借鉴其框架。如果国内企业能够率先突破技术难点,那么在国际市场上,他们有望获得更大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