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在2025年的创新科技大会上,展示了其在大模型时代的最新布局,向外界宣告“All in AI”的决心。公司CEO杨元庆在会上提出了“超级智能体”的概念,并揭示了面向个人、企业和城市的矩阵及产品规划,其中特别强调了四款搭载个人超级智能体的新设备。
杨元庆将“超级智能体”定义为一种“认知操作系统”,并详细阐述了其三大核心功能。他认为,智能体将进化为超级智能体,不再仅仅是工具,而是提升生活质量和生产力水平的下一个关键节点,是个人和企业解决问题的总入口。
联想此举意在改变外界对其“仅是一家硬件公司”的看法。杨元庆明确表示,未来智能体业务有可能成为联想的核心业务。面对PC硬件市场增长放缓的现状,联想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因此,联想提出了“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模式,希望通过超级智能体实现硬件到服务的闭环,重塑业务生态。
联想的业务布局主要分为三大板块:AI终端(IDG)、AI基础设施(ISG)和AI解决方案与服务(SSG)。其中,IDG板块下的PC业务虽然全球市场份额领先,但增长空间有限,形成了与惠普、戴尔等寡头竞争的格局。ISG业务则主要依赖为云厂商定制生产,缺乏自主性,且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相比之下,SSG业务所在的智能体领域,成为联想最具增长潜力的赛道。
联想希望借鉴苹果的成功模式。苹果通过iPhone、Mac等硬件销售获得大量用户,再通过软件服务获得商业收益,形成了强大的生态效应。联想也提出了“跨设备个人知识库”概念,希望用户能在联想生态内获得持续的服务,但如何构建这样的生态,联想还需面对诸多挑战。
联想在AI领域的布局已有多年。早在2017年,联想就提出了“All in AI”战略,并随后推出了“智能PC”概念。2023年,联想确定了混合式人工智能技术路径,并在当年的创新科技大会上展示了AI PC。至今,联想已推出了多款AIPC产品,成为当前PC制造商中AIPC产品最为丰富的一家。
然而,联想在AI服务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尽管联想在造概念和战术执行上表现出色,但其AI服务更像是智能手机的语音助手,缺乏独有的产品优势。联想的AIPC智能体系依然采用“拿来主义”,难以吸引开发者和合作伙伴的创造力,也难以构建应对开源产品挑战的护城河。
值得注意的是,联想端侧大模型“联想小天”的发布是在推出首款AIPC数月之后,显得有些仓促。联想虽有发布“智能终端AIOS”的打算,但这很可能只是基于现有系统的定制开发,缺乏创新性。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联想也有其利好因素。联想的商业模式不会触及大模型厂商、芯片公司及系统软件服务商的核心利益,因此拥有广泛的朋友圈。DeepSeek的开源也为联想提供了丰富的技术素材。
然而,联想的历史教训也不容忽视。手机业务的失败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表明仅仅依靠拿来主义是远远不够的。联想需要更加注重自主研发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