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宇宙中,星际旅行似乎一直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但科学家们正逐步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他们发现了宇宙中几乎无处不在的宝贵资源——等离子体,这为解决燃料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宇宙,这个广袤无垠的空间,99%被等离子体所占据。等离子体,作为物质的第四种基本状态,不同于我们熟知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当气体被加热到极高温度时,原子中的电子会挣脱原子核的束缚,形成自由移动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这便是等离子体。在地球上,一个简单的例子便是闪电,它将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加热至数万度,瞬间转化为等离子体。
尽管等离子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它在宇宙中却无处不在。恒星、星云等天体内部的高温使得等离子体成为宇宙中的主要物质形态。例如,太阳的外层大气——日冕,温度超过100万度,正是由等离子体构成。这些高温等离子体有时会以强大的“炸弹”形式喷射出来,穿透地球的磁场,对地球上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
科学家们敏锐地意识到等离子体的潜在价值,并开始探索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发生在航空领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工程师史蒂文·巴雷特和他的团队设计了一架独特的飞机,这架飞机没有传统的发动机、排气口或螺旋桨,而是依靠机身下的电线产生的离子风提供动力。飞机前方的电线释放正电压,剥离空气中的负离子,后方的电线则提供负电压,吸引这些离子移动,从而产生推力。
在中国武汉大学,科学家们进一步推进了这项技术,开发出一种能够产生更强推力的等离子体发动机。这种发动机通过电力将空气加热至超过1000度,转化为等离子体,随后压缩空气通过等离子体并使其膨胀喷发,从而产生推力。在一次实验中,这款发动机成功举起了1千克的金属球。
等离子体在太空旅行中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在太空中,由于没有空气阻力和重力的限制,等离子体发动机的效率更高。据推算,安装等离子体火箭的太空飞船速度可达约19.8万千米/小时,比传统火箭快得多。例如,美国宇航局的“黎明”号卫星就使用了离子发动机,通过电场将气体转化为等离子体,推动卫星前进。
然而,将等离子体发动机用于长期太空任务仍面临一个挑战:等离子体会腐蚀电极,缩短发动机寿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将等离子体电浆捕捉在磁笼中的方法,以减少对引擎室壁面的腐蚀。这样,飞船就可以在月球、火星等星球上补充燃料,为太阳系内的殖民任务提供支持。
在等离子体发动机中增加磁场还可以增强推力。离子在电磁场的作用下被加速并撞击后续刚刚电离出来的离子,形成两波推力。美国宇航局设计的可变比冲磁等离子体火箭(VASIMR)便是这一技术的杰出代表。在发动机室内,气体首先被加热并转化为等离子体,然后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进一步加热并膨胀,最后通过喷嘴喷向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