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开启“天数天算”新纪元

   时间:2025-05-15 10:43:47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25年5月14日,中国航天领域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伴随着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轰鸣,国星宇航成功将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的12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的诞生,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太空计算时代”正在拉开序幕。

此次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是国星宇航发起的“星算”计划的首发星座,同时也是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的启动之作。这一星座由国星宇航研制,由不同主体投资,由一轨12颗计算卫星组成,旨在通过卫星间的紧密协作,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太空计算。

“星算计划”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由2800颗算力卫星组成的全球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以推动我国在全球率先建成太空智算基础设施。而此次任务代号“021”,寓意着从0到1的突破,象征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的诞生。

太空计算星座的构建,不仅意味着单颗卫星的价值将得到更大的发挥,更预示着空天产业的深刻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指出,太空计算星座的建立,将突破人工智能领域从地面到太空的边界,满足日益增长的太空即时计算需求。

这12颗计算卫星采用了国星宇航自研的智能网联卫星平台,搭载了自研的AI载荷以及之江实验室的星载智能计算机等太空计算软硬件和天基模型。每颗卫星都具备太空计算和太空互联能力,星座在轨计算能力达到5POPS,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这不仅将形成全球最强的太空计算能力,还将实现太空计算系统建链、组网、成云等天基计算基础功能的在轨验证和应用。

除了计算和互联能力,这些卫星还配置了对地遥感载荷。借助星载计算能力,它们将实现数据的实时在轨处理,探索验证“天数天算”模式。这一模式将有效降低数据传输成本和时间延迟,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为应急安全、低空经济、具身智能、游戏文旅等行业提供卫星三维数字孪生数据和应用服务。

这些卫星还搭载了广西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制的宇宙X射线偏振探测器。该探测器将通过天基天文时域模型对伽马射线暴等各类瞬变源进行在轨快速探测、证认、分类,并触发双星协同观测。这一功能将实现秒级判断和99%的识别准确率,以“人工智能+”推动太空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建宇表示,随着卫星对地观测分辨率的提高和数据量的增大,传统的将数据全部送至地面再处理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通过太空计算,可以在天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数据后再下传,这将极大地提升数据应用的及时性和效率,对产业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此次太空计算星座的成功发射,不仅是中国航天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全球太空计算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它将开启一个全新的太空计算时代,推动人工智能与太空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未来的空天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