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睿唯安近期公布了一项针对《期刊引证报告》(JCR)的重大政策变革,该变革预计于2025年正式生效。根据新政策,被撤回论文的引用数据将不再计入期刊影响因子的计算之中,这一变动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期刊影响因子作为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标尺,其计算方法一直是被热议的话题。特别是关于撤稿论文的引用是否应纳入计算范畴,学界长期存在分歧。尽管被撤回的论文在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收录的论文总量中仅占0.04%,但近年来撤稿率的上升及撤稿速度的加快,促使科睿唯安决定对此进行调整。
新政策的核心在于“分子清零、分母保留”的策略。具体而言,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将发生以下变化:在分子端,撤稿前后的所有引用均不计入统计;在分母端,撤稿论文的出版数量仍被纳入考量。新政策还将实施追溯机制,仅清除正式撤稿后的引用记录。新的影响因子计算公式为:特定年份的引用总数(剔除撤稿引用)除以前两年发表的可引用论文数(包含撤稿论文)。
在技术支撑方面,科睿唯安将继续依靠全球最大的撤稿数据库Retraction Watch,自2022年起已实现撤稿论文的实时标记,为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文献计量学专家里斯·理查德森对新政策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此次修订方案将撤稿论文继续纳入影响因子的分母计算,实际上加强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当撤稿论文作为分母基数时,任何撤稿事件都将对期刊的学术声誉产生更显著的影响,这种设计既坚守了科研诚信的底线,又避免了因完全剔除撤稿论文而导致的影响因子数值虚高问题,从而在严惩学术失范与保持指标稳定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平衡点。
科睿唯安机构代表夸德里进一步解释,此次评估体系的优化并不会对科研人员的h指数产生影响。h指数作为衡量学术影响力的另一重要指标,其计算规则将保持不变,即不会剔除被撤稿件及其引用记录。这一处理方式确保了学术评价指标体系的连贯性,使得科研绩效评估既能真实反映学术贡献,又能维持评价标准的稳定性。
此次政策调整旨在进一步提升学术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为科研诚信建设提供有力支持。随着新政策的实施,期待学术界能迎来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