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巨头meta的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眼中,未来的技术革命将不再依赖于像虚拟现实(VR)头显那样的穿戴设备,而是会以日常眼镜的形态融入人们的生活。他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表示,智能眼镜将会远超VR产品,成为新时代的“智能手机”,而VR则更像是“未来的电视”。
meta正积极转型,全力投入人工智能(AI)眼镜的研发,并已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末推出的Ray-Ban meta智能眼镜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热潮。据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AI眼镜的销量同比增长了216%,达到60万台,其中meta占据了近90%的市场份额。
然而,VR市场的发展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趋势。2025年第一季度,VR设备的出货量同比下降了23%,仅为133万台。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内容匮乏、价格高昂以及AI集成度不足是导致VR市场下滑的主要因素。
与此同时,增强现实(AR)眼镜作为通往主流扩展现实(XR)技术的桥梁,也开始逐渐成熟。虽然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AR头显销量稳定在11.2万台,但预计全年销量将增长30%,达到65万台。不过,真正引起业界关注和投资的,是AI眼镜,尤其是那些不带显示屏的型号。
一位专注于硬件领域的风险投资家向CNBC透露,在过去六个月里,AI眼镜已成为AI硬件中最具潜力的形态,是AI+AR技术演进过程中的最佳过渡方案。目前,AI眼镜在电商平台上的销量也在持续增长,RUNTO Technology的数据显示,其已占据超过28%的市场份额。
面对这一新兴市场,中国的科技巨头们纷纷加入竞争。阿里巴巴、小米、华为和百度等企业都在加速布局,希望能在这一即将成长为万亿级规模的消费电子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据业内人士透露,为迎接即将到来的618购物节,一波国产AI眼镜将陆续上市。
其中,Thunderbird和Sharge等品牌已经推出了AI眼镜产品,尽管Sharge因软件优化问题暂时撤回了其产品。而Rokid的创始人朱明明透露,其配备显示屏的AI眼镜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超过25万台的预订量,其中一笔交易就锁定了20万台,交易额达数亿元。
尽管中国AI眼镜市场的发展势头迅猛,但在规模和成熟度上仍远落后于meta。据业内人士透露,许多本土品牌仍处于“PPT阶段”,即产品虽已宣布但尚未交付。INAIR创始人黄海表示:“虽然炒作确实存在,但延迟也同样真实。Ray-Ban meta取得了罕见的成功,但中国能否复制这一成功仍不确定。”
目前,大多数中国AI眼镜产品的销量尚未突破10万台。然而,分析师认为,随着价格下降、供应链更加完善以及大众市场的接受度提高,到2025年底,全球AI眼镜的出货量有望达到550万台。扎克伯格对此充满信心:“眼镜是AI的最佳载体。世界上已经有10亿至20亿人戴眼镜。我相信,在未来十年里,每副眼镜都至少会配备AI功能。”
尽管AI眼镜的核心功能如实时翻译、摄影和物体识别等颇具吸引力,但设计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眼镜的重量约为20克,而即使是最轻便的AI眼镜也至少重40克。如何在保证智能功能的同时确保长期佩戴的舒适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品牌们正在与传统眼镜制造商合作以改进设计,但在SKU多样性和长期佩戴舒适性方面仍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