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Manus开放注册,中文版难产,国内用户直呼“用不起”?

   时间:2025-05-20 17:45:53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Manus,这款曾以高价邀请码和神秘面纱示人的AI产品,终于在5月12日正式宣布全面开放注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其全球影响力不容小觑,但中文版却仍未面世。

回顾3月初,Manus作为首个通用AI Agent产品横空出世,迅速在网络上掀起波澜。与单一的大模型不同,Manus能够将用户指令拆解为多个任务,并调动不同的子Agent或工具来完成,这一特性让AI Agent与大模型的区别变得显而易见。加之Manus与同样源自中国创业公司的DeepSeek一样,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中国AI领域的又一颠覆性产品。

然而,在全面开放注册后,Manus并未再次引发轰动。实测发现,目前Manus尚未推出中文版,中文用户通过主流浏览器访问其官网,仅能看到其与通义千问合作的消息。这一现状让不少期待中文版的用户感到失望。

在业内人士看来,Manus与通义千问等头部AI大模型合作数月后,中文版仍未推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用户变现难度大。Manus采用的积分消耗模式,对新用户而言,虽然注册时会获得一定数量的免费积分,但每天获得的积分数量有限,且难以完成复杂任务。蓝媒汇在测试中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网页版数独游戏,结果却发现积分迅速耗尽,任务未能完成。

Manus积分消耗示例

高昂的使用成本是Manus给用户留下的深刻印象。根据Manus的收费标准,每100积分需要支付1美元,而完成稍复杂的任务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积分。业内人士透露,Manus在运行时会依赖大模型进行规划和执行,消耗大量tokens,若未自研模型,则需向基础模型厂商支付API费用。Manus采用云端沙盒技术,所有任务在云端完成,也增加了成本。

关于Manus中文版何时上线的问题,目前尚无确切答案。业内人士分析称,Manus海外版主要使用美国公司Anthropic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Claude,由于海外模型在国内未备案,因此无法直接使用。这意味着即使Manus已开发出中文版,也无法在国内上线。国内用户的付费习惯和意愿也是影响中文版推出的一大因素。

尽管Manus已与通义千问展开合作,但双方并未公布具体进展或细节。从Manus的动态来看,其主要目标仍是海外市场。在宣布开放注册的同时,有消息称Manus母公司计划融资1亿美元,虽然公司迅速辟谣,但根据天眼查APP及数据分析机构CB Insights的信息,Manus在今年上半年确实获得了一笔75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投资方包括Benchmark、腾讯、红杉中国及真格基金等。

Manus融资信息

Manus选择将重点放在海外市场,而非趁热打铁回归国内,原因在于其在国内市场难以维持生计。作为一家创业公司,Manus并不研发大模型,而是直接调用已有大模型,这在美国各种政策限制下为其赢得了硅谷资本的青睐。然而,这也使得Manus在定价上受到大模型厂商的制约,即便与通义千问合作,也难以降低收费,这与国内AI市场低价甚至免费吸引用户的策略格格不入。

更何况,Manus并非无可替代。在Manus之前,字节跳动就推出了Coze,凭借其内容平台的优势迅速积累了大量用户,且对个人用户而言,免费版已足够满足基础功能。百度也推出了心响APP,依托其在搜索领域的积累,能够完成包括城市旅游、法律咨询等在内的多个场景任务,且目前全量免费。

Coze官网界面

在全球AI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Manus虽然凭借全球首款通用智能体的头衔获得了广泛关注,但要在这场竞赛中脱颖而出,仅凭头衔显然不够。面对国内外巨头的围堵,Manus能否打好开放注册这一仗,将成为其能否继续讲述新故事的关键。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