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理想汽车减速背后:销量下滑、技术换道与组织动荡

   时间:2025-05-27 14:36:13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2025年的汽车市场中,理想汽车,这一曾经的行业新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其市场地位似乎不再如昔日那般稳固,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如同风暴般袭来。

首当其冲的,是理想L6焕新版的市场反应远低于预期。这款被理想寄予厚望的车型,在4月的上海车展上亮相后,并未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订单量增长乏力。更糟糕的是,从销量数据来看,理想汽车在2025年的前四个月中,相继被小鹏和零跑超越。特别是4月份的交付量,仅为3.39万辆,远低于零跑的4.1万辆和小鹏的3.5万辆,这在理想的历史上极为罕见。

更为关键的是,理想汽车一直以来的增程式技术优势,如今已不再是独步江湖的秘籍。随着深蓝S09等车型以更低的价格切入20万至50万元的市场区间,理想的L系列车型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增程式汽车市场的增速已骤降至3.5%,而同期纯电动汽车市场则同比增长了53.6%,成为推动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面对这样的市场变化,理想不得不重新审视其产品结构,寻找新的增长点。

为了应对挑战,理想汽车已经开始行动。下半年,理想计划推出i8和i6两款纯电车型,这两款被推迟一年的产品被视为扭转纯电市场颓势的关键。这两款车型采用了800V高压平台和宁德时代5C电池,技术路线与增程式车型形成差异化,试图以“高端纯电”的形象重塑品牌形象。然而,这一转型之路并非坦途,若i系列车型未能成功打开市场,理想将面临增程式市场失守、纯电动车型又未能崛起的双重困境。

与此同时,理想汽车内部也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人事变动。端到端模型负责人夏中谱的离职,以及芯片领域高级人才的引入,标志着理想在智能驾驶战略上的重大调整。夏中谱的离职与理想智能驾驶路线的变更直接相关。他曾主导端到端辅助驾驶方案的落地,但随着理想转向VLA模型,端到端技术的战略价值逐渐降低。VLA模型被李想视为“人类智能”阶段的核心技术,通过三维视觉和物理世界建模实现更复杂的驾驶决策,具有更强的泛化能力和场景适应性。这一技术路线的调整,使得端到端团队的地位边缘化,夏中谱的离职也就显得在意料之中。

与夏中谱离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理想近期引入了一位化名张开元的芯片领域高管。这位直接向CTO谢炎汇报的技术专家,标志着理想在芯片自研领域的深度布局。随着VLA模型对算力需求的激增,理想需要从底层硬件到上层算法的全栈控制,以确保智能驾驶系统的高效运行。这一战略选择不仅优化了技术路径,更是对未来智能汽车竞争制高点的争夺。

然而,理想汽车的内部动荡远不止于此。早在2025年2月,李想便将智能汽车战略负责人的职位交由总裁马东辉,自己则专注于AI方向的发展。这一调整与2024年成立的“产品与战略群组”一脉相承,彼时李想已将供应链、销售等职能放权,聚焦产品定义。如今,随着VLA模型的推进,李想的注意力进一步转向AI大模型研发,甚至传出与DeepSeek等AI公司展开合作的消息。这种频繁的战略重心转移,虽然体现了理想对技术趋势的敏锐捕捉,但也引发了内部资源分配混乱的问题。

面对销量下滑、技术路线调整和组织架构动荡等一系列问题,理想汽车能否成功度过难关,重拾昔日辉煌?这取决于其能否在高端纯电市场站稳脚跟、VLA模型能否如期落地以及组织架构调整能否重塑团队凝聚力。这是一场关乎理想汽车未来的生死之战,让我们拭目以待。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