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宝马中国对其纯电车型的未来预估量进行了战略调整,此举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宝马,这一燃油时代的豪华车霸主,在电动化转型的道路上似乎遇到了不小的挑战。调整的主要内容是降低纯电车型的未来预估产量,同时适当增加部分燃油车型的预估量。这一变动发生在众多车企纷纷在中国市场寻求电动化突围的大背景下,因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甚至被一些人解读为宝马在电动化进程中的“退缩”。
据了解,宝马的这一调整并非孤立事件。事实上,宝马已经启动了一系列新世代车型的研发计划,其中既包括纯电版本,也保留了燃油版本。例如,预计明年将在国内量产的G78车型(即iX5/X5),以及预计在2027年量产上市的G67车型(即iX7/X7),均提供了纯电和燃油两种动力选择。这显示出宝马在电动化转型的同时,仍未完全放弃燃油车市场。
然而,宝马的这一策略调整,与其去年初宣布的2027年在德国慕尼黑停产燃油车的计划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宝马的电动化决心似乎坚不可摧,但如今看来,这一“豪言壮语”恐难以实现。更重要的是,宝马将电动化转型的不佳归咎于产量过高,这种说法显然难以服众。毕竟,销量并不会因为降低产量而自动改善,反而可能因产量减少而导致售价回升,进一步影响销量。
宝马在电动化转型上的挣扎,从其在中国市场的电动车销量上可见一斑。近年来,宝马电动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一直不尽如人意。2025年第一季度,宝马纯电车型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仅占总销量的15%,远低于其预期目标。为了维持销量,宝马不得不采取大幅降价策略,部分车型降幅甚至接近50%,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品牌溢价能力,也给经销商带来了巨大压力。
事实上,宝马电动车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问题早已凸显。从产品反馈来看,宝马电动车并未获得中国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在电动化转型上,宝马中国显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维持销量规模,宝马不得不向更容易拿到销量的燃油车市场倾斜,这无疑是一种无奈之举。然而,这种退回“舒适区”的做法,也让宝马近几年的电动化转型显得尤为讽刺。
宝马的这一决策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本土品牌如比亚迪、蔚来、理想等凭借高性价比、出色的续航能力以及先进的智能配置迅速崛起,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宝马在电动化转型上的滞后,使其在面对这些竞争对手时显得力不从心。尽管宝马曾预测电动车将经历发展阵痛,但如今看来,其在电动化转型上的犹豫和反复,无疑将进一步放缓其转型步伐。
宝马在电动化思路上的来回横跳,也折射出其高层在企业发展观念上的不统一。从宝马近年来在电动化技术上的滞后表现来看,其高层在领导电动化转型上的保守态度无疑对宝马造成了巨大损害。如今,宝马在电动化发展上缺乏主心骨,很难坚定下来。这种境况下的策略调整,看似理智,实则透露出宝马在电动化转型上的迷茫和无奈。在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宝马能否重回电动化领域的“牌桌”,恐怕还需打一个大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