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揭晓了《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T/CSAE 434-2025)标准,为长期以来“全固态”与“半固态”电池定义模糊的问题提供了明确的界定。该标准明确指出,全固态电池必须实现离子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传递,从而与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划清了界限。
这一新标准的出台,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东风汽车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对新标准的认可:“新标准为市场混乱的定义局面设立了清晰的技术边界,有效遏制了概念炒作,起到了规范市场的重要作用。同时,它为材料研发、工艺改进、设备适配等环节提供了统一的衡量标准,有助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协同,加速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进程。”
该标准的核心在于提出了基于失重率的液态物质含量测试方法。通过多轮验证,最终确定了在真空条件下加热测试失重率的方法,作为判定全固态电池的基础。具体而言,被测样品需先通过目视检测排除显性液态残留,再经过120℃真空干燥6小时,若失重率小于1%,则可判定为全固态电池。
全固态电池因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而被广泛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然而,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市场上对于“全固态”与“半固态”电池的界定一直存在争议。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公开批评车企过度宣传固态电池的量产进程,指出所谓的“固态电池”多为半固态或准固态,与真正的全固态电池存在本质区别。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相关单位于2024年9月启动了全固态电池的标准预研工作,围绕固态电池的关键材料、产品层级及虚拟测评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新标准的出台,不仅为技术研发、产品认证和市场应用提供了统一标尺,还有助于杜绝“伪全固态”产品,维护消费者权益与行业秩序。
从产业应用角度看,多家车企已将2025年视为固态电池量产上车的重要时间节点。例如,丰田计划在2025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规模量产,日产也计划在同年建立并运行全固态电池试点生产厂。大众集团、福特、比亚迪等车企也都在积极布局固态电池技术,并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商业化应用。
东风汽车在全固态电池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据东风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东风公司早在2022年1月就全球首发了固态电池示范运营,并已在多个省市示范运营超过220万公里。目前,东风已经构建了覆盖“材料-电芯-电池包-整车”全价值链的技术体系,实现了固态电芯能量密度达350Wh/kg,性能指标国内领先。同时,东风还在加快350Wh/kg固态电芯的产业化落地,并同步开展400Wh/kg以上固态电芯的研发和应用。
宝马集团也于近日宣布,全球首辆搭载全固态电池的BMW i7测试车型已在慕尼黑正式启动道路实测。宝马集团表示,此次测试的全固态电池采用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完全符合新标准的要求。这不仅展现了宝马在技术研发布局上的前瞻性,也预示着在新的行业标准指引下,搭载先进固态电池技术的宝马电动汽车有望加速进入市场。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全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关键突破点。多家车企预测,到2030年后,全固态电池将实现广泛应用。新标准的出台无疑为这一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规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