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公司近期发布了其第一季度财报,业绩表现出色,这得益于其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重新崛起、家电业务的迅猛增长以及电动汽车部门单位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
财报显示,小米营收同比增长47.4%,达到1113亿元人民币(约合154亿美元),连续第二个季度突破千亿元大关。调整后净利润更是激增64.5%,创下107亿元人民币的新纪录,首次突破十亿大关。这一成绩于周二晚间公布。
小米的三大核心业务——智能手机、物联网(IoT)生活方式产品及智能电动汽车,均实现了强劲的双位数增长,共同推动了公司的整体业绩。
在智能手机和AIoT领域,核心收入增长了22.8%,达到927亿元人民币。其中,智能手机销售收入增长了8.9%,达到506亿元人民币,这得益于国家补贴政策以及中高端设备需求的蓬勃增长。据Canalys数据显示,小米在中国市场第一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330万台,超越华为,十年来首次夺回国内出货量第一的宝座。
家电业务方面,收入飙升58.7%,达到323亿元人民币。空调、冰箱和洗衣机的出货量均增长超过65%,创下了季度新高。与此同时,小米的汽车和人工智能创新部门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收入达到186亿元人民币,这得益于75,869辆SU7电动轿车的交付以及健康的23.2%毛利率。
小米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在声明中表示:“尽管近期面临挑战,但所有指标都表明小米正进入其历史上最好的阶段。智能手机、家电和汽车已成为我们的三大增长引擎,它们都在全力运转。”
小米智能手机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北京的消费电子补贴政策。该政策为购买6000元人民币以下智能手机的个人提供最高500元人民币的补贴。自今年1月推出以来,这一政策推动了小米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在第一季度同比增长40%。
在4000至5000元人民币价格段,小米拥有最高的市场份额,因此得以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公司智能手机的平均销售价格增长了5.8%,达到1210.6元人民币,这主要得益于中高端设备需求的激增。旗舰机型小米15 Ultra在2月发布后,首月销量同比增长了90%。
“小米在执行速度上超过了所有本土竞争对手,迅速与补贴政策接轨。”一位公司内部人士告诉媒体,“其直面消费者的模式在价格调整和库存调动方面为其提供了关键优势。”
小米的IoT和生活方式部门,包括大型家电,也取得了显著增长,这得益于其生态系统战略的逐步推进。空调出货量增长了65%以上,超过110万台;洗衣机出货量更是翻倍有余,达到74万多台,这两个类别均创下历史新高。
“消费者不再将小米产品视为独立的设备,而是将其视为互联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小米总裁卢伟冰表示,“这就是小米的不同之处。”
小米的汽车部门,曾因其早期阶段的亏损而受到批评,但随着交付量的加速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已接近盈亏平衡点。SU7轿车在第一季度带来了181亿元人民币的收入,环比增长10.7%,而运营亏损则从第四季度的7亿元人民币收窄至5亿元人民币。毛利率提升至23.2%,超过了比亚迪的20.1%。
“自SU7推出以来,还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卢伟冰说,“其产品力确保了销量和毛利率。”该车型迄今已交付258,000辆,其中仅4月就交付了28,000多辆,成为中国20万元人民币以上价格段最畅销的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