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新能源汽车维修“垄断”僵局,何时迎来破冰之旅?

   时间:2025-05-28 19:02:33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正引起广泛关注:新能源汽车维修领域的人才短缺与售后市场的垄断现象并存。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巨大的维修需求;另一方面,独立第三方维修企业却面临着技术封锁和市场排斥,被戏称为“高危行业”。

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新能源车企对售后体系的绝对控制。从核心技术数据到原厂零部件的供应,车企的“垄断”不仅限制了独立维修企业的发展,还导致了高昂的维修成本转嫁给消费者,阻碍了行业的正常竞争和健康发展。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升,这一矛盾愈发尖锐。

自2016年起,我国对新能源汽车实施8年或12万公里的质保政策。如今,首批享受这一政策的新能源汽车已陆续进入“脱保期”。数据显示,2025年将有超过300万辆新能源汽车脱离原厂质保,这意味着独立售后市场对三电零部件的需求将急剧增长,形成千亿级市场空间。然而,现实却是独立维修企业面临重重困难。

波拉汽车咨询服务(青岛)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王浩指出,新能源汽车售后市场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关键在于车企及三电供应商在技术公开、零配件社会流通等方面推进滞后。部分车企通过控制技术、零配件和服务渠道,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导致新能源售后服务无法形成社会化承接能力。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通过未经授权的售后进行维修的案件频发,独立维修技师因解锁被锁定的电池包、发布维修视频等原因被车企告上法庭。车企凭借对技术、配件的垄断和对售后体系的牢牢把控,对独立维修企业严防死守,导致独立维修企业客源稀少,举步维艰。

为了提升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水平,商务部等9部门于2023年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化汽车配件流通环境、促进汽车维修服务提质升级等措施。目前,部分措施已得到落实,如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和维修职业技能评价规范的实施。

然而,尽管政策推动,但大部分传统售后企业在向新能源领域转型时仍面临诸多困难。由于难以获得车企的技术支持,无法接入核心诊断系统,加之缺乏系统培训,维修技师对新能源汽车的高压系统、智能互联技术等知之甚少,导致独立售后企业在面对新能源汽车维修需求时既缺乏专业能力,也难以获得车主信任。

新能源汽车售后资深专家王立刚认为,目前新能源车企对于脱保车辆普遍采取延续相关售后服务但价格较高的做法,以减少客户流失。短时间内,新能源车企不太可能开放售后服务体系,因为大部分车企盈利状况不佳,不太可能出让部分售后服务的利润。同时,从维修技术角度看,三电部分尤其是电池的维修难度和安全性要求较高,不太可能轻易放开。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新能源汽车售后市场的开放之路并非毫无希望。传统燃油车售后服务在开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新能源汽车售后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逐步增加和车企盈利压力的下降,在合理范围内开放零配件、维修信息和维修渠道将是大势所趋。

然而,开放新能源汽车售后市场不仅取决于厂家的意愿和态度,还取决于市场的整体发展。包括维修企业资质、维修人员从业资格在内的多方面问题都需要满足客观需求。新能源汽车维修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机械知识、电工知识,还需要掌握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同时,维修企业的硬件条件、安全措施等也需要明确标准。

因此,独立售后维修企业必须通过自我革新来迎接机遇。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提供定期的技术培训、购置先进的维修设备是突破困境的首要任务。提升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同样关键。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实现服务流程的可视化、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独立售后维修企业惟有主动提升技术实力、优化服务质量,才能在新能源汽车售后市场的社会化放开进程中站稳脚跟,实现从生存困境到发展机遇的转变。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